【读经典】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简单翻译下:如今有一种言论在这里,不知道和我的言论是同类呢?还是不同类,同类也好,不同类也好,放在一起都是言论,那也就与其它的言论没有什么差别了。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简单翻译下:既然这样,就让我尝试着说清楚,宇宙有它的开始,也有它未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开始的开始的开始。有“有”的,也有“无”的,也有未开始就有“无”的,也有未开始就有的未开始的“无”。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简单翻译下:这样就有了“有”和“无”的概念,却不知道“有”与“无”对于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如今我说的这些,却不知道我是真的说了呢?还是没有说。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简单翻译下:天下没有比秋毫末梢更大的了,泰山看起来都比它渺小;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了,彭祖看起来也比他短命。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合为一体了,还能再说什么呢?既然已经称作一体,还能说没有说过吗?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简单翻译下:一加上我的言论就是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这样算下去,再精巧的算法也不得不出答案,何况一般的凡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已经生成三了,而何况从有到有呢?无法适应这种意识的无尽发展,还是因为自己的意识和言论了。
【谈心得】
《庄子•齐物论》可以说是庄子哲学体系中,思辨最强、反问最多的一篇,也是庄子哲学的精要部分,本节就集中体现了庄子纵横捭阖、浪漫大气的文风,其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更是整个《齐物论》的核心所在。
读懂庄子的“相对论”思想,就拿到了读懂庄子哲学的钥匙。“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里的两个例子就是庄子“相对论”思想的典型表现。
秋豪之末明明是极小的东西,问什么庄子说天下没有比它大的了呢?其中的奥妙在于和谁比,相对于更小的微观世界而言,秋豪之末就是最大的物质世界了;同样相对于更大的宏观世界而言,泰山就成了最小的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寿命而言,总有比它活得更短的,所以拿更短的做参照物,夭折的婴儿就是天下最长寿的了;同时也总有更长寿的,拿更长的做参照物,八百岁的寿仙彭祖就成了短命的了.
庄子参透了这个自然之“道”,才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也是庄子在把“道”看做时间上的无穷跨度,把“道”看做空间上的巨大无比,是独一无二、没有相对的。
其他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则都是相对的,所以才有了大小、寿夭的对比,这种对比延伸开来,就成了互相争论的观点,一生二、二生三,无穷无尽,没有人能够彻底解决争端,唯一化解争论的办法就是归一。
明白了“物无非彼,物无是非”,万物本为一体,就明白看到的事物表象都是相对的;搞懂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没有了分别心,自然心胸开阔、逍遥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