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结婚闹洞房是一种习俗,无论谁都可以跟新婚夫妇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所谓“三天不论大小辈”,有时闹得过分了,主家还不敢恼。曾经社会上提倡移风易俗,反对闹洞房,然而直到今天,闹洞房习俗依然存在。城市里由于受住房条件的限制,闹洞房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在婚宴上能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公婆带新人向客人敬酒时,好事者把不锈钢灰锄挂在公公脖子上,半瓶醋和半副墨镜挂在婆婆身上,引得众客暴笑不止。
《诗经》中《唐风》中有一首《绸缪》,就是描写闹洞房的诗,可见闹洞房古已有之。
唐是叔虞的封地,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三千年前的山西是文化先进的地区,周天子在汾水两岸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包括他的儿子们。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的本义是缠绵,在这里当动词紧紧捆绑用。“束薪”是捆绑的柴草。“三星在天”表示时辰,今天是什么日子,能见到这么好的姑娘?小伙子呀小伙子,面对如此漂亮的姑娘,你要做些什么呢?
在诗经中“薪”往往比喻成男女婚配,甚至把砍柴与婚姻联系在一起。比如《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既止,曷又极止?”砍柴不能没有斧头,娶妻不能没有媒人,既然缔结了婚姻,为什么还不懂克制?
比如《周南·汉广》中有这样的诗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着的杂错的薪柴,要刈割就要选粗壮的。迎娶女子回家,要先把马准备好。
魏源在《诗古微》中说:《诗三百篇》言娶妻者,皆以折薪起兴。古者嫁娶,必以炬为烛。”迎亲队伍中,有人举着火把照明引路,因为新娘子是半路抢来的。抢来的新娘悲伤得要闹,抢到了姑娘的小伙子们开心得要闹,于是新婚之夜就会闹洞房,闹的人越多,越表示主家人缘好。
在我们这一带有抢亲的风俗,我堂姐的家婆就是被抢来的,堂姐曾告诉我,她的婆婆是常州城里人,有一天,她上河埠洗衣服,被上城运送稻子的公公一眼看中,他跟踪她几天,打听清楚了她的一切。回家就做好了结婚前的准备,带着村民摇船去候在河埠,等到她独自一人出门,便一拥而上,抢她上船,立马调转船头回家。她婆婆在船上一路骂,一路哭,婚礼中不肯就范,洞房里更是哭声不断,不吃不喝。她公公也是了得,知道她喜欢听戏,在新房里独自唱了七天七夜,直唱得嗓子哑透出不了声。她婆婆被他的诚意感动,见他长得端正,谈吐幽默,才同意和他做一世夫妻。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刍是指青草,隅指角落。邂逅指一见钟情的佳偶。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户指门户口,粲指美女,本义指舂过以后光灿灿的米粒。
重章叠调的形式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循环往复,只改动几个字既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也可以体会到婚礼仪式的延续,从三星在天,到在隅,到在户,三星越来越低,时间在流逝。从如此良人何,到如此邂逅何,再到如此粲者何,新娘从第一印象,到由内而外越来越美丽。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就是描写一群闹洞房的小伙子,调笑新娘新郎,对着新娘做点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