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如何消亡的?《竹书纪年》揭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缘战略斗争
——跳动的历史第108期
陶寺符号
关于夏朝的灭亡,通说都围绕着传统的德政观念来解释,但近些年的古文字发现已经推翻了“孔甲失德”的传说。因此,有必要对夏朝灭亡做一个新的猜想。
一、“孔甲乱夏”辨正
夏朝的史料极少,主要集中在夏禹时期。此后,夏朝400多年里记载的大事屈指可数,一是后羿寒浞事件,一是孔甲豢龙失德,最后是夏桀妹喜之祸。这些大事之间没有连贯性,因此后世难于得到一个准确主线。《史记》、《国语》皆认为孔甲是夏朝的转折性人物,指出夏朝因他的宗教信仰状况而引发衰败;而豢龙的传说,则是这个转折的隐喻,谓其已失天命。
《国语·周语》:《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后羿雕像
具体看《左传》记载的比较详细的“豢龙”传说,完全看不出来孔甲有什么过错。翻遍各种史料也看不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的具体情节。反而是近年考释出版的《清华简·厚父》明确称孔甲为“哲王、典型”,印证了杜预等一些古代学者的判断:孔甲是一位有德之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天降龙二”的隐喻,指向了隐蔽的真实世界。
夏朝彩陶
二、夏朝统治重心的东移:殷人崛起
《竹书纪年(古本)》的一些零星线索,给出了“孔甲转折”的更完整的说法:其一,孔甲之前的帝廑“作西音”,仅仅九年之后,孔甲便“作东音”,这应该是宗教文化政策的转变;其二,孔甲废除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东部外邦诸侯豕韦氏。这就提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自少康中兴后不久,夏朝的权力体系出现了大洗牌,昆吾氏、豕韦氏这两大诸侯忽然变得很重要,频繁地出现在史料中。而孔甲之后的帝昊,又在即位的第一年就恢复了豕韦氏的封国。这种摇摆不定,就透露出很严重的地缘政治问题了。
《竹书纪年(古本)》: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四年,作西音。……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三年,王畋于掞山。五年,作东音。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吕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此处的“殷整甲”当为“(帝)廑胤甲”之误)
夏朝铜爵
根据《史记·夏本纪》可知,夏人的宗亲之邦共有12个,其中并不包括昆吾氏、豕韦氏,可见这两家诸侯是夏朝中后期才崛起的外族,与之同时崛起的,还有殷侯(或商侯)。与昆吾氏、豕韦氏不同,殷商族群在这个期间里非常活跃,按照《竹书纪年(古本)》,首先是少康时期的“商侯冥治河”,紧接着是帝芒时期的“商侯迁殷”,然后是帝泄时期的王亥和上甲微复仇有易氏事件,再后来是帝不降时期的“殷灭皮氏”,接着是帝孔甲时期“殷侯复归商丘”,最后就是商侯迁亳、攻伐昆吾氏和韦、顾二邦,最后突袭夏邑。
《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夏代骑射岩画(内蒙)
由此可见,夏朝最晚在帝不降时期,就已经面临相当危险的地缘政治态势。这个时候,殷人已经崛起,甚至灭了一个邦国,即“殷灭皮氏”,对夏人构成了很大威胁。这个皮氏在文献中仅见,未知其族属。要知道,就在四五十年之前,殷人还是很弱小的,其王子亥因宴会非礼而被有易氏杀害,但没有足够兵力复仇,向河伯借兵(上甲微借兵复仇的事,也见于《清华简·保训》,故为可信之事)。但就在这四五十年里,殷人忽然变得强大了。从帝不降时期开始,一直开挂狂奔,直到灭了夏朝。
很明显,昆吾氏、豕韦氏就是夏人抵抗殷商族群崛起的主要力量,他们因地缘战略位置重要,在夏朝中后期突然显赫,其中昆吾氏似乎更重要,它不仅是轩辕后裔、夏人同宗,也是夏都的捍卫者。《商颂》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可见殷人最顾忌的是韦、顾、昆吾几个邦氏,必须剪除这些盟友,才能攻打夏邑。这几个盟邦大致上都位于黄淮地区,其中韦氏,在西周的《逸周书》里被称为“百韦”,应该是泛指一个很大的族群集团;按《元和姓纂》,韦氏“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彭城,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夏代方形铜钺(嵌绿松石图案)
回过头来再看帝廑、孔甲、帝昊三位夏后,就会更清楚他们在地缘战略上的摇摆性了。这三帝一会儿倾向于西部盟友,一会儿倾向于东部盟友,即西音、东音之别,最后选择了东部。这就是“孔甲乱夏”的真相——他选择了东部的同宗昆吾氏、顾氏及外邦的豕韦氏、九夷等作为盟友,以围困殷人,同时也对宗教文化进行了改革、变得更“东方化”了,这次改革被后世认为就是夏亡的主要原因,按照后世写史的惯例,这就叫做“事淫乱”。那么,夏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转变呢?
夏代铜铃
三、公元前17世纪的世界:穷途末路的夏人
关于上述夏代孔甲时期,即公元前17世纪,史料几乎是空白的。从考古上看,整个欧亚大陆也陷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可知的只有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青铜)有过向东方的播迁,有证据表明了到了西域和阿尔泰山西部。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个文化曾影响到了中国西北部。真正的巨变要晚一二百年才发生,即雅利安人的大迁徙,在此之前是一个相当沉闷的时期。
夏代玉器
唯一可以推知的是,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极大变化,按照《国语·周语》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录,可以推知可能发生了长期的干旱。这场干旱可能引发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它可能导致了中国西部或者黄河上游地区的贫瘠化,使得夏人失去了西部的支持。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获得了比较优势,最大受益者就是殷人。而夏人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就位于上游,常年对东方九夷用兵,在下游地区没有特别深的根基。因此,夏人无奈之下向东发展,选择了顾、昆吾等传统亲族之邦和豕韦等外邦作为铁杆盟友,但这批盟友毕竟不是殷人的对手,导致“孔甲转折”实际上成了自投罗网。
《国语·周语》: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最后,夏朝不仅在考古上很烧脑,文献上也同样贫瘠,但可以在仅有的文献资料上尽可能的挖掘线索,为探源中华文明找到新的启发。(完)
夏代彩陶 内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