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唐朝的韦应物在《观田家》一文中,笔墨轻点,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就在他的文字中,带着一丝冬的寒意,轻轻巧巧地来到人间。于是,蛰伏冬眠的动物都伸了伸懒腰,准备从窝里出来晒太阳;草木开始透出嫩绿的芽,欣喜地妆扮地面、枝头;农户扛起闲置了一冬的农具,牵着养精蓄锐了一个季节的水牛,去地里田头,准备耕种;油菜花正旺,引来蜜蜂、蝴蝶翩跹,小儿追逐着,二八的姑娘笑着摘一朵桃花戴在鬓角……
惊蛰,就这样用各种小动静、小景致、小热闹、小调皮,把酣睡了一冬的春叫醒!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是最不安分的一个节气,说它不安分,是因为它“脾气坏”,说变脸就变。它驾到后,太阳不敢总是躲进云层,而是兢兢业业地把温度逐渐升高;四海龙王也会升上云端,不定时下一场温柔的、绵软的雨;雷公公更不敢怠慢,开始上岗履行职责,紧一声、慢一声、大一声、小一声地在空中亮开嗓子……
同时,惊蛰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锦瑟和谐、鸟语花香的节气,因为惊蛰在古代分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是:“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黄鹂鸣柳、鹰击长空、桃花灼灼、杏花微黄、蔷薇绽放……这样的惊蛰,犹如泼墨于宣纸,墨韵纸中,或浓或淡,或远或近,怎不叫人惊艳?
儿时,每至惊蛰,母亲总会念叨,“惊蛰过,暖和和,青蛙蛤蟆唱山歌。”这个时候的母亲,眼里总是流光溢彩,因为惊蛰带来的是春耕的信息,一生劳作的母亲,最期待的是春耕,这个季节她撒下的是种子也是希望,她渴盼秋收也渴望我们成长。
倘若惊蛰那天刚好变天打雷,母亲又会惊喜道,“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意思是沉寂了一个冬天后,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吉兆,风调雨顺,一定是个丰收年。
在我放学后去打猪草时,她又会叮嘱,“打了春雷,虫虫蚁蚁都出洞了,你要小心一点,挖野菜时先看仔细再伸手,土雷蛇有毒……”
也是从惊蛰开始,晚上写完作业后,就要帮母亲剥花生,等到清明时节,要把花生米种到地里。剥花生米时,还能听母亲讲“薛平贵西征,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故事,或是给我们讲“少年宰相甘罗”的趣事……
没有巧克力,没有玩具,没有新衣服,没有压岁钱,没有各色水果的童年惊蛰和惊蛰接下来的日子,却因为有母亲,而色彩斑斓。
今天,又是惊蛰,没有了母亲的叮咛,北京的初春也没有菜花黄蝴蝶飞,更不用防止虫虫蚁蚁咬手叮腿,可是,却少了儿时的味道,隐隐还有说不出的惆怅。
早起,我教小鱼儿读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一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即将过去,春分慢慢走来。这春天,是我的,也是普天下大众的,愿我们笑对生命中所有的挑战,不负春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