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话道尽了古代王朝中君王的独尊地位。
可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晋,就会发现一丝怪异的气息,作为开国皇帝的晋元帝司马睿,与勋臣王敦、王导等人的关系,居然是“王与马,共天下”,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宋太祖赵匡胤有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斥责的对象是企图割据自为的南唐君臣,而这也是历代帝王的一贯态度,他们不允许有人分享权力。
而说到“共天下”,在东晋之前也有类似的说法,战国时期秦始皇嬴政的父亲赢异人在赵国为质时,大商人吕不韦给他献上了图谋秦王之位的计策,困窘难耐的赢异人一激动,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赢异人答应吕不韦,如果他能够助自己登上王位,就会与他共同统治秦国,后来赢异人一步步成为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文信侯、丞相,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但也为吕不韦的悲催结局埋下伏笔。
无独有偶,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决战时,为了号召天下诸侯群起响应,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张良提出刘邦需要跟韩信、彭越等实力派“共天下”,刘邦虽然恨得牙痒痒,还是立马将韩信、彭越裂土封王,这才彻底击败项羽,开创大汉传奇。
晋元帝的情况一开始跟秦庄襄王、刘邦的情况类似,他“初镇江东,威名未著”,在这种情况下,王敦、王导等琅邪王氏诸兄弟“同心翼戴”,使得晋元帝在江南士民心中威望大增。
东晋建立后,晋元帝选择投桃报李,“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军权归王敦,朝堂归王导,再加上其他王氏子弟遍布朝野,“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自然就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每一种都是非常具体的指向,悦史君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东晋特殊的君臣关系。
晋元帝尊王导为“仲父”,登基时更要带着王导一起坐上御床,在王导坚决推辞后,才没有继续。
王敦由于对晋元帝忌惮自己不满,东晋永昌元年(322年)领兵攻入石头城,晋元帝派去的使者,带了这么一句话:“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
在这里,晋元帝根本没有拿皇帝的尊位责问王敦,而是委曲求全,请求王敦适可而止,维护“共天下”的局面;而如果王敦执意用强,晋元帝也只能回到自己原来的琅邪国邪,把皇位让给他。
王敦终究有所顾忌没有改朝换代,但他更加飞扬跋扈,憋屈的晋元帝没办法出气,竟早早驾崩;晋明帝登基后,王敦再次有了篡位的念头,但在群臣支持下,晋明帝坚决派兵讨伐,王敦愤恨交加死于军中,继任者又无能,最终晋明帝取得胜利。
王敦虽然败死,但晋明帝更加倚重王导,加官晋爵无算;晋明帝驾崩后,年幼的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对王导自然更是恭敬,给他的手诏中常用“惶恐言”、“顿首”、“敬白”,公开的诏书中则用“敬问”。
王导去世时,晋成帝比照汉代权臣霍光,给了他皇帝般的葬礼,王导的后人也继续得到重用,直到东晋灭亡还是尊门贵族。
应该说,“王与马共天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东晋开国就一以贯之的方针,这种情况一般在王朝末年才出现,实在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