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送长公主殿下

作者: 秦山月 | 来源:发表于2024-09-08 01:0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身为大安国最受皇帝宠爱,最有权势的长公主,孟挽有义务和责任拯救面临风暴动荡的朝堂,也有能力力挽狂澜。

    因皇帝在储君未定之时突然暴毙,这留给大安国的便是一场帝位之争。面对二皇子和三皇子抛出的橄榄枝,孟挽径直转身,一番事不关己的模样。她既没有站队二皇子,也没有站队三皇子,两人原以为只要孟挽不站队,双方就各凭本事,都有机会争得帝位。

    那知正当两位皇子都对皇位志在必得,争得头破血流之即,长公主孟挽却选择了前太子遗孤,也就是她的侄子,年仅十二岁的孟子义。并以快刀斩乱麻之势,铲除了二皇子三皇子的势力,扶孟子义登上皇位。

    当孟子义坐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接受坐臣朝拜时,他对立于殿下的孟挽,他的姑姑,充满了感激之情。心中暗自发誓要以天下奉献姑姑,让她尊享富贵荣华。

    论能力和手段,胆识与远见,长公主孟挽都远胜于两位皇子,她是最像安帝的。安帝曾多次感叹若孟挽是男儿身,必将皇位传于她,那也将是大安国之福。只可惜,她是女儿身。

    孟挽自知朝堂上那帮顽固的老臣是不甘屈居于女人之下的,即便父皇能一意孤行传位于她,也难为她扫平通往朝堂的路。索性,她不一定非得当女帝,引起朝堂动乱,社会不安。她只要能把权力掌握在手中,不也一样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于是,她将年幼的侄子推上帝位。

    新帝论功行赏,封孟挽为镇国长公主,并辅佐新帝处理朝政。两位夺嫡失败的皇子则封为安平王和安阳王,即刻前往封地,无诏不得回京。

    对于镇国长公主辅政之事,朝堂官员甚是不满。原以为新帝年幼,还得多多仰仗这群老臣,届时便是他们的天下,岂知这皇帝却宣布长公主辅政。

    这群老臣可是八百个心眼子全转起来了,首先跳出表示反对的便是太尉谢大人和司空高大人。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理由,女子不得干政,自古便没有女人当家的道理,可况还是一个国家。本是自己心理落空了,没捞着好处,却拐着弯地说理应由两位王爷辅政,不能乱了朝纲。且公主殿下金尊玉贵,自应尽享荣华,国家政事就交给男人们来处理。

    孟子义何尝看不出这两老头是在倚老卖老,妄想独揽大权。可他虽年纪小,但生在皇家,早就耳濡目染看透了这些争权夺利的阴谋把戏。在他的眼里,这个姑姑虽为女儿身,却有着相当强硬的手挽,对于治国安邦有着独道的见解和主张,能力不输于自己的父亲,也只有她会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巩固皇权。

    这时的孟子义对于这个长公主姑姑,心里充满了崇拜和尊敬,更有一种深深的依念,那是姑侄之间的亲情使然。他无助的小眼神望向孟挽,仿佛在说,姑姑你看,你还没走呢,这群人就敢如此猖狂了,这朝堂不能没有你啊。

    孟挽也是对权力有着过分的执着和热爱。而她之所以选择扶持孟子义,除了亲情之外,便是看中他年纪尚幼,资历尚浅,无法处理朝堂之事。那样凭着自己的拥立之功,便能在朝堂与一众男子争个高低了。

    孟挽袖口一甩,一股大义凌然之气,毫不客气地责问两位出头的老臣:“二位不是反对本宫辅佐新皇,而是不甘心自己没有辅政资格吧?你们一把年纪了,还是省点心吧。”

    “还请皇上明鉴,老臣也是为了我大安的前程啊,公主殿下岂可如此侮辱我二人,我二人对皇上,对大安可是忠心耿耿啊。”太尉和司空两位大人眼见自己心机被公主识破,赶紧着对新皇表忠心。

    “据本宫所知,你二人之前是支持安阳王的,如今又急着对新皇表忠心,可真是忠贞不二啊。”长公主的嘲讽让二人羞愧难当,纵是不满,也再不敢多言。

    在长公主的悉心教导和扶持之下,很快便清除了朝中一些有异心,曾支持二王登位的势力,肃清纲纪,稳定朝廷局势。随之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免除赋税,重视农业,同时也鼓励发展商贸经济等等,社会也逐步走向繁华之势。

    对于这清平盛世,百姓们自是欢天喜地,坊间对于皇帝的歌颂赞美之词也流传开来。其表面上是歌颂皇帝英明,实则是长公主的功劳。朝廷之中追随长公主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惯于见风使舵的人很快便投入到长公主的门下。

    渐渐地,许多大臣奏事便直接面向了长公主,竟忽视皇帝的存在。坊间也流传出很多关于长公主勤政为民的传说,人人都称赞大安国有一个好公主,是镇国长公主给大安国带来了国泰民安的生活。

    随着赞誉越来越多,长公主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在朝堂之上,她甚至可以无视皇帝而直接驳斥大臣上书和发布政令,甚至连皇帝出言反驳也会遭到训斥。她打着为大安效力,建设大安,发展大安的旗帜,屡次不将皇帝放在眼里。

    朝堂之上无人不识她想凌驾于皇帝之上的野心,却无人敢站出来维护皇帝的颜面,打击长公主的气焰。朝臣们皆是敢怒不敢言。

    但随着皇帝年岁渐长,从前事无巨细对长公主的顺从也转变为叛逆和反抗,他日渐觉察到长公主的野心,心中也有了谋划。心高气傲的少年皇帝想要从镇国长公主手里拿回执政权,想要亲政处理朝事,皆被长公主以其年幼为由否决。此时的皇帝虽有雄心,但无奈羽翼未丰,还不能扳倒掌握朝政大权,已经根深蒂固的镇国长公主。

    冷静之余的皇帝意识到自己想要亲政,想要扳倒长公主,非一日之功,还需从长计议。如今他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寥寥无几,除了身边伺候的太监总管高远,羽林军统领萧致,便只有太傅柳全是忠心为他的了。

    思量再三,与长公主正面硬碰是讨不到丝毫便宜的,若是惹怒了她,难保她不会动换皇帝的心思。以她现在的权倾朝野的势力和对权力的热衷,这是极有可能的。

    皇帝只得采取了柳太傅的建议,暂时隐忍不满,顺从公主的意思,采取以柔克刚之势,暗中储蓄力量,再伺机扳倒长公主,以重振朝纲。

    于是,在面临长公主多次强势否定自己的情况下,皇帝非但没有动怒责罚,反而再次以长公主于社稷有功为由,对其进行封赏,赐金银珠宝,赐府邸,并亲自题写“镇国长公主府”牌匾。

    因为有了皇帝的示弱,这对姑侄间又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这也给皇帝有了时间来筹谋。

    也正是有了如此大张旗鼓的封赏,让长公主大涨颜面,随之其府中家丁下人也都敢日益猖狂起来。连个车夫侍卫都敢对朝中官员吆五喝六,大打出手。

    那日,长公主的车夫驾着空车在宫门外等候长公主,却正遇上另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那车夫挡在路中却丝毫不让,对方车夫几次请求,长公主的车夫傲慢无理竟仗着自己是长公主府的人,不管对方什么身份来路劲直辱骂起来。气得坐在车内的老太傅当场咳血。

    此事闹到朝堂之上,引起了群臣公愤,纷纷替老太傅打抱不平,并纷纷参奏长公主府中下人的种种恶行,谴责长公主管束下人不力,要皇上施以惩戒,给老太傅一个公道。

    皇帝一边作出为难的模样,替长公主开脱,长公主忙于朝事,无暇顾及府中之事,疏于对下人的管束,实在是情有可原。但是下人冲撞太傅嚣张致极,这实属大罪,至于如何安慰太傅,如何平群臣之心,他将这个烫手山芋转给了长公主,让她自己定夺。

    群臣纷纷要求长公主给出公道,并感念长公主多年来为国事劳心劳力,如今皇帝已然成年,大可还政于皇帝,长公主已是大安国最尊贵之人,理应退居后宅安享富贵。

    面对群臣的声讨,长公主不得不处置了车夫,并备上厚礼亲自登门向老太傅致歉。而对于还政于皇帝之事,却仍以皇帝尚无处理政事的经验,权力过渡尚需一段时日,不可操之过急。

    此事虽然没能达到皇帝的意愿,但总算是打击了长公主的气焰,这才是第一步,慢慢地,皇帝的步伐会越来越紧。

    紧接着,长公主折辱太傅的传闻便在坊间传播开来。更多的谣言也像风一样四处飘散,关于长公主纵人行凶,目无法纪,无视朝廷官员,长公主贪念权势,目无皇上,甚至想取而代之等传言四起。舆论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控制的,长公主篡权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起初长公主还有意辟谣,随着谣言传播越来越广泛,也正中了她的心思,她便不在意是否需要澄清了。野心浮出水面了,长公主反而少了些遮遮掩掩,行事更加的明目张胆起来。她就是觊觎这大安国至高无尚的地位和权力,事到如此她已无须否认。

    此时皇帝面对朝臣的参奏,表现出极为震惊之色,对于长公主,他始终如一地当其是血亲长辈,是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亲人,没有姑姑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严厉斥责上奏的朝臣们,怒其不忠不义,竟然听信流言污蔑长公主。他声俱泪下的哭诉着与长公主之间的姑侄情谊。

    这一刻,长公主的内心也开始柔软起来,想起皇帝小时候,自己曾陪他玩耍,逗他开心,俩人一起打闹,她一边跑着,他一边追着叫着姑姑。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浮上心头,他又想起了逝去的皇兄和父皇。此时,皇帝轻轻地唤了一声“姑姑”,她的心也再次被融化了。

    她否认了自己的篡权之心,表示自己一心为了大安国,一心为百姓,更是心疼侄子年幼才担起了这份监理国事的责任。

    皇帝也在这一刻露出欣喜的笑容,和对姑姑深深的依念之情。众臣退朝,他独留下姑姑,要与姑姑共进午膳,姑侄叙旧。

    只是,令长公主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次午膳也成了她最后的午膳。

    午膳只有皇帝和长公主二人共进,高总管在旁布菜。席间,皇帝感谢姑姑这么多年对自己照拂和培养,聊到深情处,皇帝也落下几滴泪来。长公主也是打小看着皇帝长大的,自己幼时与皇兄感情深厚,只可惜皇兄英年早逝,才不得已将年幼的侄子扶上位。

    相当初她也是真心实意为着这个侄子,才将他扶上皇位的,辅佐他,培养他。只是她也低估了一个人一旦沾染上权力,开启了对权力的欲望,就无法再收手。

    当皇帝再次提及亲政之事,又被长公主打断时。他看向布菜的高总管,一个眼色,高总管便将手中的酒壶盖旋转了一圈,为长公主斟满了酒。

    皇帝朝着长公主端起酒杯,长公主却看了布菜的高总管一眼。将端起的酒杯又放下了,只道了一句:“皇帝,你终究是长大了。”

    长公主起身,只道:“今日便到此吧,酒多伤身,皇帝,保重啊。本宫就先走了。”

    眼见长公主已走出数步之遥,皇帝喊了一声:“姑姑,请留步。”

    长公主止步,转身。皇帝起身,“姑姑今日,是走不出这永安殿了。”话音未落,羽林军统领萧致带着侍卫推门而入,手中刀欲出鞘。

    长公主见状却不并惊慌,只是冷笑道,“我的好侄儿啊,你以为这样就能拿捏住本宫了吗?”

    她看着眼前的皇帝,全然不似往日的柔顺,眼里流露着对权力的渴望。

    此时,柳太傅从殿外进来,对着公主施了一礼道:“公主殿下,您是时候放手了,我们的皇上已经长大了,他已经有能力亲政了。您的家眷已经被妥善安排了,皇上会厚待的。”

    长公主刚才还嚣张的气焰,在听到这话时,瞬间便熄灭下来。附马早逝,她也只生得一女,那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这便是她的软肋。

    “如今姑姑已经没有选择了,您若执意走出此门,那萧统领手中的刀便不会留情。柳太傅手中的笔也会宣告姑姑篡位未遂被诛杀,我那年幼的表妹将背着乱臣贼子之后的恶名,还能有将来吗?姑姑三思。”

    “你......"见识过无数风浪的镇国长公主第一次失控了。

    她久久地站立在那里,思索良久。轻轻地说出一句话:“是该还政于帝了。”

    皇帝听闻,朝着长公主深深一拜:“子义多谢谢姑姑这些年来的教导之恩,朕会让表妹永享荣华的。”说罢,他的眼里闪起了泪花。

    长公主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皇帝,眼里有泪光,也有欣慰,这雷霆手段,正如当年自己扶持他登基时那般果断决绝,如此,她也放心将大安国交于他手了。

    高总管将那杯酒端到长公主面前,恭敬地递了上去。

    皇帝一声“恭送长公主殿下”。众人也随之附和道:“恭送长公主殿下。”

    “希望皇帝能记得你的话。”长公主在阵阵送行声中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纵有无限留念,已是枉然。

    次日,皇帝颁布诏书,镇国长公主突发疾病而亡,皇帝哀恸,停朝三日。

    之后,皇帝亲政,开启了大安国的盛世繁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恭送长公主殿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ps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