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06080/7671f702dbcf3b94.jpg)
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从佛学上说,修行首先得做一个合格的人,如果连正常社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都做不到,越修离佛越远。
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儒家的处世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第五十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这段话,是从修身开始,修身,我们讲修身养性,从修身开始,怎么修身呢?就是排除杂念,生活简朴,道法自然,道生万物。
从以上儒释道三家对于修行和修身的论述来看,切莫空谈修行,而是要先学会如何修身,至于如何修身,说直白些,就是要你先学会做人。那该怎么学会做人呢,个人认为需从以下最基本的两点做起。
首先,做人的基本是要正直善良
《孟子》中《尽心章句上》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就是说,如果你是身处逆境,没有能力为他人和社会贡献什么,那就要学会独自完善自身,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而如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就要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
这段话言简意赅,概括了一个君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更体现为一个有修为的人,需要具备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无论身处哪种人生处境,都不能丢失了正直善良。身处逆境之时,积极完善自身,坚守正直善良,向自己内部寻找原因,而不是消极地去外求,抱怨他人和社会,进而为非作歹,害人终害己。而一旦得势,不能得意忘形,更要保持正直善良,除了做到富贵而不淫,还能有善心和余热,去兼顾和造福他人和社会。
其次,做人的基本是要诚实守信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里说:“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遵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是做人要诚实。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切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从上可以看出,为人处世,当以诚实守信为本。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即使短期内巧取豪夺了一些利益,从长远来说,势必将会遭受社会的惩罚,最终仍将得不偿失,丧失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做人的道理很多,多到不胜枚举,然而我始终认为正直善良和诚实守信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其它一切都是从这里延伸和演化出来的。《孟子·公孙丑下》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历经人生的沉沉浮浮,让我更领悟到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所在。一个道字,便涵盖了一切,若你顺应了天道,又顺应了人道,何愁无人来助你;而一旦你背弃了天道,又抛却了人道,就等着众散亲离,做孤家寡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