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3:01 被阅读63次

                                                              看《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有感(摘录)

最近囫囵吞枣般的把沈志华教授的《大国沧桑十讲》这本书看完了,作为一个伪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普通人所接触到的历史,往往都不会是真正的历史,至少也是被篡改和有意识的、选择性的曝光的。

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而对于近代历史也是一段十分复杂的过程,随着相关资料的逐步解密,我们也有幸能通过很多民间的历史学家,来了解到历史的真相了!也能让我们拨云见日,才能真正的懂得历史的时效性和复杂性。

而沈志华教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坐过牢,后来做生意赚了钱,之后又自费进行历史研究,总共花费了数百万元,解读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历经数十年研究中苏的历史。出版了大量的相关的书籍,他的相关的文章都是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也是通过大量史料的印证才科学,严谨的出版的,他的文章没有那样的死板和生搬硬套,他的演讲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把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

  对于历史研究,从我目前所接触的到的,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可以通过几位历史学者的书籍连接起来。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易中天先生,他最近出版的中华史基本上囊括了我们的古代史,按照他的声誉,这套全书是觉得值得看的。接着就是端木赐香教授,她是研究近代史的专家,主要研究的是清代和民国史,她的《1840大国之殇》基本上把鸦片战争讲的十分的清楚,语言十分的幽默风趣,也有十分详尽的史料的注释。在接着就是冯学荣先生,他是研究近现代史的专家了,特别是日本侵华的研究非常到位,他也有相关的专业书籍,我看过他的一本《中国历史的侧面2》用证实的史料来解读一些历史上的谜题。

  而对于沈志华教授刚好又连接起了抗日战争之后,中共和前苏历史渊源,从建国初期到苏联解体。而后的我看的傅高义先生的《邓小平时代》,又衔接起了我们改革开放的那段历史。这刚好是“一条龙”的把我们的中华整个历史“一网打尽”。我觉得要是真正爱好历史的朋友们,可以依据这条线,把我们整个中国历史给搞的非常的清楚的!也是幸事!

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而在介绍本文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说明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我借用他们几位的文字来说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怎样的历史文章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

冯学荣: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照亮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承担者,我们有权利知道历史真相。

“历史”是一门学问。“历史”这门学问,不但需要举证,而且需要论证,甚至还需要咬文嚼字。正是因为如此,历史需要认真的人来做。

问题是“历史”本身,同时又是一个公众话题,而每当“历史”走进公众的时候,则往往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1、 三人成虎。一个历史事件,经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之后,往往其原貌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2、 猜测臆想。研究历史需要举证,可是当公众谈论历史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严谨考证的习惯,喜欢主观推断,这就难免会使历史“节外生枝”。

3、 刻意改编。有不少电影、电视剧的编剧、图书的作者,为突出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或者更加丑恶,而对历史情节进行了“合理改编”,而一般的民众对于改编之后的历史,往往并不具备鉴别真假的能力。

  这样一来,历史就难免以讹传讹,进而失真走样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开始在网上写史、论史。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许多作者为了使文字顺畅、易读,为了更有利于传播,甚至为了成就自己所谓“自成一家”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原始史料的搜集,而将历史通俗地小说化。因此,在写史的时候,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很多人并没有做到忠于历史的原貌。

  于是,有一些历史,就更越发远离事实的本真了。

端木赐香:理性的梳理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安慰!

          清醒地面对过去,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

沈志华: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历史研究就是这样。极而言之,历史学的根基就是史料学。因为只要有了材料,学术就有了基础了。正是因为从事俄语的人少了,研究苏联的人少了,你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把那些特别重要的材料翻译出来,所以当时我想着我重写苏联史。以往的苏联史受政治风向的影响太大,很多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研究历史,你就不能人云亦云,你就得客观。

  历史研究也不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但是要把史实弄清了。要弄清史实,前提不就是这个档案吗?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先做档案。只要档案在,迟早是有用的,你只要这些东西放在这儿。慢慢地,你不看他看,中国这么大,人有的是,总有人关注,有人研究。所以我觉得档案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你先把这些材料收集来,翻译出来,将来即使不懂俄语的人,他看这个也是有用的。

在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重构历史。重构历史必须从个案做起,先搞清楚基本的史实,在探讨其背后的理论问题,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能不断加深。

  下面我就从本书的十个主题演讲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  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

  沈志华教授在本讲中,主要透漏出的是当时的苏联和美英之间的利益的纠结。当时的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已经崛起,而最开始斯大林是与希特勒达成了秘密协议,基本的意思是德国保证不攻打波兰和苏联,苏联也不会干预德国的军事行动。

  而不知道希特勒不知道是不是脑袋发热了,后来还是闪电战的占领波兰,并进攻苏联。而在此之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利用共产国际来在西欧各国来闹革命。而在苏联被攻击之后,苏联和英美的共同敌人就是纳粹德国了。他们就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势力范围的划分的协议,英美也迅速的大量的支援苏联。

  在德国投降之后,欧洲基本上按照协议被英美和苏联所接管,这也是德国分割的主要原因了。而后,矛盾逐渐产生了,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复苏了欧洲的经济。但是没有涉及到苏联,而当时的苏联经历战争之后还是元气大伤,是不可能与美国对抗的。斯大林的外线是防御性的。从1948年到1952年,斯大林主要的作为都是在整肃东欧内部,扶植亲苏的莫斯科派的行动,朝着“两党合并”“一党专政”“东欧全苏化”的三大目标迈进。

  也就是说,在二战结束之后,斯大林所做的主要是战略防御,建立“华约”体系。其中提到斯大林的大清洗的事件,是发生在“二战”前的30年代。斯大林不这么做政权就不会稳定。

  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矛盾与三件事有关:

(1)西安事变:当时蒋介石受困西安,毛泽东本来想杀蒋介石,但是斯大林当时希望中国堵住日本,所以斯大林反对西安事变,说张学良是大汉奸。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其实苏联起了很大作用。

(2)皖南事变:这次毛泽东下定决心集合全军之力决定跟蒋介石开战,斯大林又以“枪口一致对外”,“统一战线打日本人”的理由否认了毛泽东的决心。

(3)重庆谈判: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又被斯大林逼着与蒋介石展开和平谈判,毛泽东明知道有危险,还是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重庆谈判。

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斯大林上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对手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永远斗不过一个职业政治家,知识分子不愿意耍权术,阴谋,但斯大林可以。他首先联合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来对付托洛次基。而后逐个消灭。

当时他把列宁晚年所推出的“新经济政策”全盘否定,全盘集体化,国有化和工业化。那么,在二战前夕,苏联在工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有几个:第一,结构不合理;第二,代价太大,第三,激起民怨。反而是二战的爆发,挽救了斯大林,这种制度刚好适合战时的经济制度。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冷战的爆发,斯大林尽量保持低调,但是他自己的利益他又不希望完全丧失。特别是,斯大林有一个错误的做法,他总想给别人一个感觉,我非常强大,谁都不怕的那种架势。冷战的兴起也逼迫斯大林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因为他不得不发展军备、原子弹。还有1946年夏天到1947年发生的大饥荒,就是旱灾。总之把苏联走向改革的路给堵死了。

三、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的起源

  朝鲜战争的起源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朝鲜内部的线索,如民族解放和统一等革命运动,另一条是国际线索,一般人是看美国和苏联或者中国和苏联。说到底,朝鲜战争的根本起源是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不是中美关系的变化。

当时的北方的状况远远好于南方,因为共产党一党执政效率很高,经过土改,国有化等,经济很快就恢复了,社会还很稳定,。而南方因为推行民主,不同党派忙于政治斗争,不顾经济,整个社会一团糟。

  这个时候,美苏分别从南北朝鲜撤兵,金日成想借助中苏的支持来统一朝鲜。但是这个时候,中苏双方都不愿意帮助他,因为苏联害怕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而这个时候的中共还未统一全国,何况毛泽东还想着收复台湾。没有精力来帮助金日成。

  而中苏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可能大家都还是觉得中共的胜算不大吧,无论是苏美都是还是看好蒋介石的。苏联还是指望与蒋介石达成一定的协议,保证他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的。但是,随着内战的进展,中共占据了主动,斯大林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共的关系。开始与中共接触,谈判,后来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包括外蒙古的问题,还有旅顺港的问题。所以后来,斯大林看中共即将取得胜利,就大力援助中共了。

而在中共这边,毛泽东原先是幻想依靠美国的,因为苏联不支持他,美国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有一些是亲共的官员的,国内也有一些势力支持。但是后来,右翼势力占了主导,美国导向完全支持蒋介石。这个时候,毛泽东不得已才寻求苏联的支持,签订同盟条约。

  但是斯大林后来并没有完全信任毛泽东,他也还在渴望在朝鲜得到出海口的利益(这是在毛泽东逼迫斯大林签订协议之后,同时发生的是美国宣称可以放弃对台湾的支持之下,斯大林害怕中美联合),在没多久便支持金日成攻打南朝鲜,结果也还在意料之中,很快就打下汉城。但是金日成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搞庆祝。让美军有了可乘之机,在仁川登陆,包夹了金日成,造成了他的速败,连平壤也丢掉了。

  这个时候,中苏的意见甚至是放弃朝鲜,避免与美国的冲突。但是,毛泽东为了得到苏联的特定的支持,冒险出兵,抗美援朝,随后斯大林也被感动了,也随即派出了航空部队支援朝鲜战争。后面之所以拖了三年吗,还是中共的托大了,低估了美军的实力,在互相焦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达成三八线的和解。但是中共也付出很大的伤亡的代价,还有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得到的回报就是与苏联的同盟的进一步的稳步,毛泽东也有了强有力的后援。

  朝鲜战争的爆发源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朝鲜不幸成为了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牺牲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当时反对朝鲜战争的决定是非常正面的。至于后来中共又介入朝鲜战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历来只要朝鲜发生战争,中国就要出兵朝鲜,这已经成了传统;另一个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做了交易,以东北的利益作为交换。

  四、重新解读朝鲜战争

  至于发生朝鲜战争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说了,补充一下的是,当时的金日成是十分有信心的 ,而斯大林也是认为美国可能不会出兵。但是,由于中苏同盟的建立,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美国后来迅速的介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对于中共的出兵,其实当时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在书记处扩大会议的意见是:第一中国连年作战,现在是军队厌战。第二是民主党派反对出兵,第三是我们要高经济建设,现在不能打仗。第四是即使打了也打不过人家,中国武器装备不行,根本无法与美国比,出去也打不了胜仗。

  但是后来毛泽东权衡利弊之后,在还未与苏联达成最后的协议之前,毅然偷偷出兵,也是出乎了斯大林的意料之外。美国人也没有意料到中国会出兵,也是在短时间内被打懵了。而且当时美空军接受的命令是不得越过中国边境,也就是鸭绿江。所以,我们可以在丹东看到的是,中国这边的鸭绿江大桥是好好的。而安东市是误炸,只有两颗炸弹。

那么关于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也是比较复杂的,在1951年1月11日印度等十三国提案,讲只要中国同意停火,双方撤军,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然后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等等,但是中美双方均不同意这个提案。

  这个结果对中国非常不利。首先,在政治上所有世界各国的舆论都认为是中国不想停战,战争的继续的责任完全在中国。其次,在联合国跟着通过一个决议,宣布中国为侵略国家,一下子就使得中国陷入孤立境地。再次,军事上也不利,因为中国整个的后勤没有保障。那么为何必须要过“三八线”,背后主要是因为有斯大林和金日成的意见。而美军虽然没有士气,但军事上没有什么损失。

  等到第四次,五次战役,美国已经打回“三八线”,形成了拉锯战,中国才决定停战,这一次是美国不想停战,因为他们正占据优势,而且当时有个对日的合约问题。后来一直反复到斯大林去世。

  沈志华教授认为,毛泽东选择出兵,应该说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巩固中苏同盟,当然实际上也是考虑了中共的地位,因为他刚刚掌握了这个政权,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中共地位尚不稳固。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这个政权很难维持下去。

  五、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史启示

    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分析。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风靡一时,你不要说苏联、中国、东欧,就是非洲,缅甸等等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实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要发展的,都是要进入现代化的。它怎么进入?原来是有一条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恩格斯曾经总结过那些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恩格斯曾经总结过的那些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条件,黄金,奴隶贸易,殖民地的问题等等,到了20世纪这些条件对后发国家来说都没有了。

  马克思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论上的,因为马克思毕生的经历其实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到达顶峰了,而它自己的内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是无法解决的。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能靠外力打碎这个国家机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实际它的初期阶段。那个时候他的设想很简单,就是消灭私有制。但实际上实现马克思这个理想的,不是在马克思认为应该实现社会主义的那些地方。很简单,马克思《资本论》分析的基础是英国的经济,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他认为出现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矛盾,都是在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后来实践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恰恰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在俄国。

十月革命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包括列宁跟德国人的交易,要不让他回不到俄国去。斯大林上台后,推翻了列宁生前的“新经济政策”在1930-1933年大规模推行全盘集体化。用火车把几百万人送到西伯利亚去,剩下的贫下中农搞集体农庄,贫下中农没有财产,因为集体话就有财产了。最后斯大林派飞机轰炸,大炮拉过去,不搞集体农庄就炮轰村子,集体农庄就实现了。他认为这样以来,又有了工业的积累,斯大林用了一个理论叫“贡赋论”,就是农业先给工业积累资金,然后等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再投入农业,1933年开始,集体化完成,开始搞工业化,到1936年工业化完成。

这个时候刚好赶上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来讲,他们也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其实也是从这里资本主义,像后来“罗斯福新政”,和后来“凯恩斯主义”,其实吸取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干预的内容。在一些重大的投资,重大项目上国家直接干预,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

实际上就是战时的体制,简单来说就是集中,资源调配很有优势。发展军工,发展重工业。到了30年代末期,问题就暴露出来的,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也开始积累,但是这个时候国际形式发生变化,就是战争威胁。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挽救了苏联的这种经济体制。

到了1946年的时候苏联确实有可能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客观上有这个环境,也有这个条件。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大事,阻断了苏联朝这个道路发展。第一个是旱灾,当时苏联特别惨,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特别是农村。还得用原理的手段,搞征粮,强化集体农庄,除了解决自己的饥荒问题,他还要帮着解决欧洲的问题,救济东欧。

再一个就是冷战的出现。当时的苏联势力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从芬兰到波罗的海三国,还有波兰的一部分,在亚洲,朝鲜占了一部分,外蒙古也分离出去了,东北他也占了。新疆也在他的控制之下,很满意。唯一的问题是伊朗的石油问题,他不愿意撤军,扶持了一个民主党闹独立(库尔德),但是美国一出面,斯大林就蔫了,走了。还有土耳其,苏联的黑海舰队要进入爱琴海,必须经过土耳其的两个海峡,但是美国以干预,他也没有办法了。而希腊后来按协议是归英国管,希腊共产党很后悔“二战”后交出武器,而去打游击了。

而欧洲的革命主要是受到铁托和拉克西的鼓动。在1947年3月,美国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推出“马歇尔计划”,斯大林让东欧都没有参加这个计划。跟着他不断在国内加紧了原来的战时的经济体制的推广,而且通过共产党情报局在东欧各国搞苏维埃化,就是1948-1952整个东欧全部都走上了苏联的道路。这个时候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条,就是苏联的道路,谁要搞社会主义就按我的这个方式搞。谁不服,格杀勿论。最后,东欧几乎所有的共产党国家的一把手都被斯大林杀了,这个清洗很多人不清楚。

  第三次机会,就是斯大林去世后。我们对赫鲁晓夫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都说他是修正主义。赫鲁晓夫上台后,加大了农业投资,在党内开展了对斯大林的批判,苏共二十大把斯大林的问题揭露出来。到了1957年底,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争论。当时形式大好,苏联连续三年农业大丰收,人造卫星上天,潜艇下水,美国人都没造出来,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欢呼雀跃。说我们现在的力量已经远远超出美国。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讲,现在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共产主义马上就要实现了。整个时候发生了分歧,赫鲁晓夫认为,既然我们现在力量这么强大,我们就不必要通过战争手段战胜帝国主义,我们跟他们谈判,通过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力量的对比,就可以把它压下去。毛泽东恰恰相反,说既然我们这么有力量,我还跟他谈什么?跟他打就完了嘛!说敌人不打就不会倒下去,扫帚不到,灰尘就不会自己跑掉,怕什么?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所以中苏开始国际战略上发生分歧。

而赫鲁晓夫处理斯大林问题太莽撞,说话又富有激情,做秘密回报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后来当场有两个人休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贝鲁特当时心脏病就犯了,后来死在莫斯科。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的动荡,混乱。这个时候毛泽东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了一个《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接着又出了结果《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苏联印制了100万册,全党学习。加上苏联处理波匈牙事件,赫鲁晓夫没主意,请刘少奇处理的,然后又请周恩来到欧洲,去华沙,布达佩斯,莫斯科穿梭外交,最后平息。赫鲁晓夫特别感激,说中共帮了我的大忙了。再加上1957年6月,苏联党内发生了夺权事件。在朱可夫的帮助下才平息下来,当时党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他派遣米高扬到中国,争取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人民日报》发表声明,说中共中央支持赫鲁晓夫同志。

  赫鲁晓夫已经深深的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政治上要靠中国,当然经济上中国是靠苏联帮助,但是那会儿政治上是我们中国帮助苏联。所以这个时候中苏两党的地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过,到了1957年底,苏联的经济上来了,科技发展上来了,苏联又不能放弃它的大国地位,这就是两党发生争执的很重要的原因。

  而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在64国共产党书记会议上,11.18日毛泽东即兴演讲,突然说,下边我要谈谈团结的问题,最近苏联共产党内出了问题,一些人出来反对赫鲁晓夫,我认为赫鲁晓夫同志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是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当时所有的苏联领导人惊呆了,米高扬当时就站起来,直盯着毛泽东,两个人对视,来回走。当时,吉拉斯,南斯拉夫领导人给卡德尔写了一个纸条说,你看苏共和中共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开始了。

  后来,中苏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上的争执,谁的立场是正确的,谁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谁有资格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九评》的内容,当时中共肯定是占上风的。毛泽东后来选择炮击金门的,都是比较激化国际矛盾的,按他的说法就是刺激刺激有好处,到处给帝国主义捣乱,不能让它安生,要制造革命气氛。而苏联就希望不要刺激,咱们踏踏实实搞建设就行了。

后来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回到了斯大林的状态。全世界撒钱,在1965年,直接插手越南问题,也是中苏分歧的一个方面。后来爆发了一个著名的“马林诺夫斯基事件”,他是苏联的国防部长,开始和中国的关系不错,公开要对帝国主义斗争,要勇敢,不怕死,周恩来非常高兴,但是他喝多了,说:其实中苏之间根本就不应该分裂,咱们都是非常好的同志,就是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合不来。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赶下去了,你们回去把毛泽东也赶下去就完了。周恩来一听,这还得了,马上带领所有人离开了。第二天,勃列日涅夫带人登门谢罪,说是他酒后失言,周恩来要求呀批判苏共二十大路线,苏联不可能接受。所以中苏就彻底分裂了。

中苏分裂,有一个比较大的后果给苏联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包括1962年的“伊塔事件”和几千起沿着中苏边界的冲突,还有珍宝岛事件。中美走到一起后,苏联不得不恢复到从前的扩充军事的经济体制上,国力损害非常大。当然还有后来的阿富汗战争。

勃列日涅夫一统治就是二十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板结化,越来越官僚化。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想改,已经晚了,根本就改不动,就是陷得太深了。

中国为什么能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条是它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就是法律,完不成计划就进监狱,中国是上有什么计划,下有什么对策。这个计划不当回事儿,从“一五”计划开始,是苏联人弄的,“二五”开始,起草控制数字到计划时期结束,也没搞出来。中间夹着冒进,反冒进,“大跃进”,反反复复。“三五”计划好容易弄出来了---吃穿用,毛泽东一下给否了,要搞战备,发展重工业,到“四五”计划就进入“文化大革命”了。所以中国的改革可以推开,苏联不行,就是体制太僵化了。

六、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分裂

中苏分裂公开化的事件是: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再就是1963年的政治大论战。

沈志华教授认为有两件事导致了中苏的分裂,一个是对内政策,一个是对外政策上。

对外政策就是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越来越倾向于对美国采取缓和政策,特别是1954年苏联氢弹试制成功以后。很多苏联专家给苏共中央写报告,认为,从现在开始绝对不能再打仗。一旦打仗就是人类的毁灭,因为你不能在第一次打击时解决问题,对方只要反击就两败俱伤。这对赫鲁晓夫的影响比较大,至少大国之间不能发生核战争。再一个就是1956年苏共提出发展经济,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不能总是那么紧张,想朝鲜战争那种紧张的状态。

但是当时的中国不这么看,特别是1957年以后,毛泽东认为紧张的状态才能推动革命的发展,他说,我不怕它,打原子弹怕什么?我有陆亿人,死一半我还剩下三亿。这番话当时真是语惊四座,当然他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说要革命就不能怕牺牲。

  毛泽东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讲了一个问题,他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政治上是个大国,有经验,但是有一点不行,是什么呢?经济,所以赫鲁晓夫在会上一提出说十五年要超过美国,他第二天就坐不住了,我十五年要超过英国,这就是所谓“赶英超美”口号的来由,回来就布置“大跃进”。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又提出来搞人民公社。

  而到了1959年初“大跃进”就失败了,各地指标全往下压,其实庐山会议本来是压指标的,不是批彭德怀的,结果不知道怎么彭德怀这个《万言书》就送上去了,毛泽东最反感这个了。

当时东欧各国都效仿,包括苏联的几个加盟国,认为人民公社比苏联的集体农庄还要好。赫鲁晓夫说,我们20年代就试验过,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呢?条件不具备,讲了一番道理,说要有精神条件,物质条件,你才能够搞,否则的话就像1920年苏联搞公社,列宁说那全成了养老院了,都不干活了,光坐在那里吃。首先是物质条件没达到,另外精神条件,思想境界也没有到那个地步。

他为什么当时说那句话,他说我再不出来说呀,就得天下大乱,全学中国搞人民公社了。后来就路线问题分道扬镳了,互相指责,随后发生撤专家的事情。到了1962年10月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中印边界打起来了,在一件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两边谁都没支持谁,在1963年两党会谈,谁都不肯让步,开始大论战,全面走向分裂。

沈志华教授认为中苏必然走向分裂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中苏根本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进入了国际体系了。在一定程度上是苏联人和美国人共同创造的这个体系,比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等。它进入到这体系后,就要考虑游戏规则,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的话大家都无法相处了。中国不一样,50年代,根本就是会被排斥在这个体系之外。中国根本不理你那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是毛泽东最爱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就是当苏联考虑和平建设的时候,中国在考虑怎么发动世界革命。苏联在考虑核战争危害的时候,中国还不知道原子弹是怎么回事呢,相差了至少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所以他们的政策必然发生分歧。

第二,共产党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一般的国际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一般的国际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利益。怎么做符合我的利益,我就怎么做。如果不行,我就让步。大利不行,我求小利。但是共产党国家不一样,它的认识要超于一般的利益,甚至高于一般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从马克思到恩格斯,到列宁,后来到斯大林,到毛泽东,他们都想的一件事,他不是要解放中国,苏联,是要解放全人类。举个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为什么非要参加朝鲜战争,他不知道当时中国很穷吗?他不知道中国的武器不如美国吗?他全知道。他不知道斯大林想借中国的手来达到他的目的吗?他全知道。但是他不得不为之,为什么?他认为他有责任。所以我认为,从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或者苏联共产党领袖来讲,他们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超过了本国的利益。

第三,在共产党国家,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是交融在一起的。因为原来共产党都没掌握过政权,都是在野党,是被追杀的,被压迫的,所以他们联合起来了,就形成了一个国际组织,中国共产党原来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来自共产国际的命令就得执行。那么,党际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党际关系的原则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少数服从多数,对不对,这是写进党章的。国家关系不是这样的,它讲究平等,对话,对等,主权,其实在五六十年代,所有共产党国家关系当中,没有平等而言,也没有主权而言。这么一种关系,就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弊病,它是没有办法解脱的,以至于最后导致分道扬镳。按一般的国际关系很好理解谁服从谁,谁有钱,谁力量大,谁就有“权力”,那就服从谁,。为什么美国总是耀武扬威,它不就是有钱嘛,力量大啊。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这个原则,看谁正确,看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中国才跟莫斯科有一争。在这一点上,毛泽东认为他比赫鲁晓夫要强的多。这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看,中苏分裂是必然的。、

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后面的几讲就有些重复了,这里就不再摘录了。

就我个人的观点:政治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其实与苏美的关系比较大,不过毛泽东能凭借一己之力能战胜蒋介石,也是非常厉害的。至于蒋介石的失败,也是有比较复杂的原因的,政体的腐败,经济的溃败,内部的斗争激烈,等等。毛泽东是十分善于政治宣传的,这点从后来赫鲁晓夫都对他甘拜下风就可见一斑了!

所以说,中国后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算是历史的必然了,历史中的必然因素是主导,偶然因素只是起到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沈志华教授的演讲中,我已经清晰的得到了中苏之间的关系的大概的轮廓,也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内幕,了解以前搞不太清楚的问题!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改开40周年的今天,我觉得,我们确实要解放思想,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搞个人崇拜,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出,普通的老百姓是多么的渺小,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的!我们需要争取的是每个人的基本的权益,也要有能为自己说话的机会,不然我们还是会陷入历史的轮回中!

  所以,我们的道路是光面的,有很大的希望的,但是也是十分曲折的,这个需要每个人都要能认清历史,从中得到一个清晰的观念!只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才会是到达了相对幸福的彼岸!与诸君共勉吧!

大家看文也辛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磅: 中苏关系大揭秘(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xj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