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智圣出东方||初试锋芒02

作者: 佛晓星辉 | 来源:发表于2022-10-20 22:1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说起东方朔,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纵观历史上成就非凡的帝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身边一定有能为其出谋划策、多谋善断的辅佐之臣;能在开拓疆土上有突出成就的皇帝,身边一定有猛将。

    而汉武帝可以说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身边既有谋士,也有猛将。今天我们就说说汉武帝身边的谋士。

    即位初年的汉武帝16岁,未成年人在朝堂上就是摆设,就像不得志的少帮主一样。但他深深懂得,治理国家只靠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身边一定要有深谙文武百家之道的人才,不仅能够悉心辅佐,而且其忠心也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行。

    于是,公元前140年10月,汉武帝开始在全国应征人才,下了道征召天下贤良的告示,所有认为自己是人才者均可上书,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种公开招募有才之人的做法不是汉武帝的首创,严格地说,汉代察举制度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开始的,叫作“察举制”,文帝也曾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入朝作官。这种方法,应该是从文帝开始,武帝进一步使之完善。

    这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但在汉武帝初年,在朝为官的人大多是继承祖业,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或者别人推荐的,所以,平民百姓极少有机会为官。有这样一个好机会所有人都不会错过。

    一时间,四海之内的有识之士聚集长安,争先恐后奔赴汉武帝,纷纷向皇上进言,希望自己的言论能够被皇帝所采纳,进而分得个一官半职。

    这一天,皇帝身边的一位朝廷内侍,胆胆突突地通报给武帝,说是公车署送来了应征人的书简,武帝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书简,随口一说:“拿进来吧。”

    抬头一看,门口伸进三个脑袋往里看,正纳闷哪,只见两个人艰难地抬进来大捆的书简,有公书令跟着。他们一趟一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书简堆得像小山一样。公书令报告说:有个自荐的年轻人是赶着牛车送来的,他找了两个有力气的刀笔吏才能够抬得来,有3000片之多。

    汉武帝刘彻看着瑟瑟发抖的公书令觉得好笑,说:“这又不是你的错,待我看看,是何等样人有如此大手笔。”

    公书令赶忙报告:“叫东方朔。”

    刘彻拿起最上面一层的第一本,翻开一看,是一篇自荐信,看着飘逸潇洒的字体,不禁读了起来:“臣东方朔,父母早逝,依靠兄嫂的抚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写文章和对历史方面的学问就已经够用了;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做战常识,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理论,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而且特别敬佩子路(孔子的弟子)从不拖延实现诺言的习惯。”

    刘彻看得感动了,文中虽然不乏自吹自擂的高傲,但有这样学问的年轻人确实不多,连说几个“好!好好!”

    又接着看下去:“如今我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像明亮的珠子亮而有神,牙齿洁白整齐得像海边的贝壳,勇敢像孟贲(估代勇士),敏捷像庆忌(先秦以敏捷著称的人),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

    意思是说,他是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文武兼备,才貌双全,还有那些高尚的品质,当然会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

    刘彻看看这么出彩的自我介绍,赞叹不已。也是啊,皇帝每天要看多少这样的自荐文章?没有点儿特色怎么能入皇帝的法眼啊。东方朔这次成功了,给皇帝留下了深刻且良好的印象。

    其实他的自荐信不谈治国方略,炫耀的是自己的才华,引经据典,极尽自诩自夸,还真把皇帝震撼了。

    回头告诉公书令,让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智圣出东方||初试锋芒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hp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