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这是一个稳态构造,既能证明自己,又能有效阻止各种改变的努力。
每一个认为自己有拖延症的人,都无数次试图战胜拖延症。他们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面对书本和电脑,有时候可以取得一点点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往往持续不了几天。
很多人都尝试过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把目标分解成小步骤,比如每天读10页书,写200字,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拖延症的问题会解决吗?
不幸的是,如果你把拖延症当成“我有问题”,那种建构是在主动稳定中。即使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也会通过某种内在机制保持稳定,难以推翻。
如果你的小目标没有实现,你会想“我真没用,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如果小目标真的实现了,你也会想“这不是我的常态”。我只是努力做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离我真正想成为的人还有差距。“我并没有真正改变”。
所以,不管你的小目标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当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就会忘记,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你也更加确信:“我的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另外,拖延症这个词会带来一种想象,那就是“我应该比现在更好。”有人认为这也是维持稳态的原因。
因为即使你按时完成了一项任务,你也不能保证它的质量令人满意,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拖延症,你就不用面对“我尽了最大努力才达到这个水平”的事实,你可以想象它只是被我的心理问题拖累了。如果我正常发挥,我的水平会有多好?然后你就可以放开你的想象了。
如果你试图打破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这些希望。所以很多人维持拖延症,就是维持理想自我的假象。
就像小时候的假期作业一样,暑假过得很好。我为什么要从头到尾学习?只要我能交作业,不就行了吗?工作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你只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作就可以了。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娱乐,或者学习新技能,考虑未来的计划。
你看,这是一个放松的结构。按照这种建构,你没有任何问题,没有“疾病”和一个“理想的你”相互撕扯,你在用一种低能量的方式完成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更自由地享受那些任务之外的时间。
另一种将“拖延”视为一种时间管理策略。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我们就会无休止的无微不至,最后所有的时间都会花在这一件事上。但如果我先完成其他事情,然后在最后一刻做这个任务,那么我一定会用最高效便捷的方式完成,质量可能也不会低很多。但这可能是更明智的工作节奏。
还有其他的构造,你可以构造成一种委婉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界限。选择一个不同的建构,这样你就不用陷入必须一直和自己斗争的痛苦中了。生活是广阔的,你有更多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