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花如糖
01.
公元353年三月三,浙江会稽山阴,王羲之率文人雅士四十余人,为民众修禊祈福。仪式完毕,便坐在蜿蜒的溪水边,曲水流觞,举杯遣怀,醉笔走龙蛇,挥就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从而一举摘得"书圣"的桂冠。但褪去书法家的光环,王羲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这还得从他显赫的出身说起。
曾祖父王览: 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祥,曹魏时期的大司马,乃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以一出"卧冰求鲤"的举动入选《二十四孝》。而王览,也官至光禄大夫。
对"卧冰求鲤"的真实性,笔者一直心存怀疑。因人卧在厚厚的冰面上,仅凭体温根本不可能把坚冰融化。而能让体温融化的冰,又结得很薄,人也无须遭那份罪,用锋利的工具即可捅破冰面。
当然,汉朝以"察举制"选官,其中有"举孝廉"的作法,一个人只要有众人称赞的孝心美德,就可以作为人才,被举荐授官。王祥孝敬继母不假,但后来的崇拜者将其人设过分包装美化,反而失了真。
祖父王正: 曾任尚书郎。
父亲: 王旷,淮南太守,西晋末率全家南渡避祸。
堂伯父: 王导与王敦,都是东晋的开国元勋。
五胡乱华,晋王室被迫南迁,王导拥立缺乏威望的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这个事。王导出任丞相,王敦任大将军,手握朝廷重兵。兄弟俩一文一武,权倾朝野,声势显赫。
父亲逝世后,王羲之跟随伯父王敦生活。
02.
少年王羲之,外形飘逸,但性格羞涩腼腆,不善言谈。有时府里来了人,他就往外躲:
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王庾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 "尔家司空、元规,复可所难?"
"这孩子,一位是你的伯父(王导),另一位是元规,都是熟人,你有啥难为情的?"王敦十分不解。
"在这种场合,总觉得别扭,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与其尬聊,不如去练书法。"王羲之心里暗暗地道。
在旁人眼里,王羲之的行为不像是豪门贵族里出来的公子哥,缺乏自信大胆的气度,如同沒见过世面。
其实,对艺术敏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我,在待人接物方面,不太会迎合他人。
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个笨小孩。一旦关乎国家大事,不满十岁的王羲之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智商: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却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汚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伯父原来要密谋造反!"
无意中听到王敦和下属的谈话后,王羲之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家心目中保家卫国的大将军,竟然要当乱臣贼子! 他差点在被窝里叫出声来!
但转念一想:
"我千万不能吱声,也不能让伯父知道我已偷听到了他们的秘密,否则,性命不保。可接下来怎么办呢? 他肯定会起疑心的。"他吓得连气都不敢出。
"不行,我得装作睡熟了的样子,他才不会怀疑。"想到这,他悄悄地在枕头、被子上吐了好多唾液。
果不其然,事情商量到一半,王敦猛然想起睡在床上的侄儿,大惊失色,便有了杀人灭口的念头。当他一把掀开帐子,却发现枕头边、被子的一角都是湿的。原来这小子睡得正香,还流了这么多口水!
王羲之以"诈睡"救了自己的命。王敦后来起兵造反,王导则迅速与兄弟划清界限,率王家十几个子弟跪在皇宫外,向皇帝请罪,总算保全了琅琊王氏的地位。
经历这件事后,王羲之显得更沉稳。王导也对他寄予厚望,还经常带他去见政界的重要人士。武城侯周颚,听说王羲之年纪虽轻,书法却遒劲有力,入木三分,又听说他巧妙地骗过王敦的事后,更是喜欢得不行,席间,亲自把最贵重的食物----牛心割下来给他。
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啖之。于此改观。
王羲之起身谢过后,从容地将牛心吃下去。众人既羡慕,又赞不绝口。
吃牛心,是王羲之在上流交际圈中的一次惊艳亮相,被世人传为美谈。从此,人人都知道琅琊王氏家有个青年,书法、品行都非同一般。有了大腕的肯定和表扬,王羲之变得自信起来。
03.
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为自己的爱女物色女婿。王导痛快地答应:你只管去我府上,随意挑。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曰:“此正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骨子里的清高与自命不凡,让王羲之以特立独行的方式亮相。其他兄弟听说郗家小姐才貌双全,便身着华服,收腹挺胸,端庄衿持,期盼着幸运之神的降临。可王羲之呢,却躺在东床上,解开上衣,兴许还翘着二郎腿,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郗鉴听了门生的汇报后,高兴地往大腿上一拍,干脆地说:
"得! 就他了,咱们找的就是only one! "
于是,王羲之娶郗璇为妻,收获了一份美满姻缘,为后世留下了"东床快婿"和"坦腹东床"的佳话。
随着王导和岳父郗鉴的相继去世,王家在朝中的势力逐渐衰弱,而士族间的争斗也变得日益激烈,尤其是殷浩和桓温。
殷浩一直欣赏王羲之,认为他清高尊贵,无人能及,便请他出任自己门下的右军,时人称"王右军"。
可能是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王羲之以留恋山水为由,辞去殷浩帐下的职务,回到会稽。
在此期间,他结交名士谢安、孙绰、支道林等人,并于353年发起并主持盛大的兰亭集会。会稽的山水令王羲之陶醉,然而也让他心塞。
04.
令他心塞的人,乃太原蓝田侯王述。
按理说,俩人都姓王,说起来也算是同祖,但让人费解的是,王羲之明里暗里总是和王述较着一股劲。
在他眼里,王述不过是个性情急躁的莽汉。吃鸡蛋时,夹不住,掉在地上,气不过,便用脚踩,然后捡起来喂在嘴里又吐掉。
每每听到这件事,王羲之就觉得恶心,这哪里像个贵族?真是有失斯文,粗俗不堪! 就他这副德性,也能成大器?
可是伯父王导却对王述格外青眯。别人都巴结王导时,偏偏王述当众泼冷水:
王公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事事都对?
伯父非但不生气,反而见人就表扬他的直率。就连好友谢安说王述去了皮都率真。
王羲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看不惯这所谓的率真,这分明就是缺乏做人的修养嘛。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向在郡,初得消息,遭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益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可令王羲之想不到的是,他从心底里鄙视的王述,后来竟然当了会稽长史。
冤家路窄。王述的母亲病逝,他要在山阴办理丧事,朝廷命王羲之代理会稽长史。
王羲之表面上作出一幅雅量的姿态,总在别人面前说:
"唉呀,听说蓝田侯的母亲去逝,我倍感伤心,一定要前去吊唁。"
王述听说后有点感动,他知道王羲之以前对自己不屑一顾,便想趁此机会与他交好,于是打洒好厅堂,坐等王羲之。
兴许是强烈的自尊心作崇,王羲之总是嘴上说说,可就是迈不开腿。眼看着治丧的日子快要结束,再不去人都快要下葬了,他才决心前往。
王述听到贵客前来,带头哀嚎。见此情景,王羲之的某根神经又不对了:
"难道我就这样进去,在他面前弯腰举躬? 这样做,也未免太给他面子了。" 想到这,他竟然掉头就走。此时,宾客全惊呆了! 从来沒有见过在灵堂上这样傲慢无礼的人,这可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呀!
王述当众受到凌辱,自然咽不下这口气。经历这件事后,俩人彻底结仇。
王述官运亨通,后升任扬州刺史,管辖会稽。见仇人又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羲之不服气,上书朝廷,请求将会稽从扬州划出来,成立越州,不受王述的官辖。
这件事沒有准奏,在名流中被传为笑谈。而王述也派人去会稽,试图搜集不法证据,以此排挤王羲之。
一向清高的书圣,哪受得了这种奇耻大辱。公元355年,只好称病辞官,退居山阴,植桑放鹅,饮酒泼墨,抑郁而终。
网友评论
简姐姐最近可好?期待你的文字🌹
但也谈不上乱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