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注(第十七章)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0:34 被阅读16次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上,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气。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世界上最好的君主是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却从来感觉不到来自他的影响。因为他从不宣传自己,不把自己打扮成“神”的模样,所以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因为他从不发号施令,惜言如金,所以百姓感觉不到来自他的压力。因为他从不教导民众按照他的指示爱国忠君,所以百姓从来不知道厌烦他,因为他从不做什么顶层设计,而是任由个人自由发展,所以百姓从不仇恨他。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君主是那种百姓人人交口称赞而且都愿意和他亲近的人。因为他善抚黎民,公正无私,所以百姓称赞他,但在老子看来这已经是“有为之治”了,凡有所作为的君主,总喜欢发号施令,总认为自己可以化育百姓,总是想着把百姓变成自己所喜欢那种类型,因而他治下的百姓虽感念他的恩德却失去个体的天性和自由。此处是老子对儒家的“德治”提出的批评。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君主是令百姓畏惧的人,因为他善用赏罚,善用刑律,所以百姓动辄得咎,而且他还以百姓为敌,稍有不从就暴力相向,因而百姓对他十分的畏惧。老子对法家的严刑峻法深恶痛觉。

    “其次,辱之”,最次一等的君主是那种做人毫无信用,做事毫无节制的人,因为他经常用谎言欺骗百姓,生活上又是荒淫无度,政治上任用奸佞,决策上毫无章法,所以百姓都争相羞辱他,甚至诅咒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由于君主的决策朝令夕改,一日三变,那么他在百姓的心目中就一定是毫无诚信的,百姓自然就不再相信他,因而“辱之”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到了大功告成,事随所愿的时侯,老百姓都认为原本就该这样。日出不需要等待,月落也不需要呼喊,庄稼不需要拔苗,太阳到了该出的时候自然会出,月亮到该落的时侯,自然会落,庄稼到成熟的季节,自然会成孰,一切人为的举动都是多余的,是违反自然的。

    本章老子推出了道家的圣王之道,那就是“行不言之教,做无为之事”,“不言”就是最好的教导,因为这样就不会破坏人的天性,所以人就可以保有一颗天然素朴的心。“无为”就是最高明的“有为”,只要遵从天道,按照“道”的规律去做,“无为”最终会成就“有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新注(第十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y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