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午夜笔记本
德国是一个有九个邻国的中欧国家。因此,理论上这些国家都可以靠步行到达。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追寻这种体验,可能是由于从小很少出远门的缘故。所以总觉得,不是通过火车飞机这类交通工具,而是通过这两条腿,一步一步地跨过边境,是一件有着异样体验的事情。而每次看到有人一脚踩在一个国家境内,而另一个脚再踩在另一个国家境内,我都非常理解这种窃喜,就仿佛是发现了冰箱的门在关到什么程度里面的灯会熄灭这个惊天大秘密一样。
2014年夏天,我结束了为期差不多半年的语言班,由于在大学入学前没去找房子,便在各位好心人的收留下“流浪”了一个月。有差不多两周的时间里,我寄住在一个在荷兰经营餐厅的朋友家。她所在的城市叫Maastricht, 朋友叫它马城,是一个如同其他中欧中型城市一样小而玲珑的地方。市中心的教堂,附近的城堡,老城区的集市和小店,超市里翻译成荷兰语并且在全欧洲大同小异的商品,和街道上不急不慢的行走的路人。
朋友和她的父母早在我在读大学本科期间便移居了荷兰 ,在当地做生意。这让当时的我心生钦羡,钦羡他们可以早一步看到更远的世界。而自己家的隔壁就是自己的餐厅,这就好比自己家住在超市里一样,是多少人小时候的梦想。果然,他们家什么都可能没有,但是就是不可能没有吃的。这让当时需要“流浪”一个月的我更加觉得我自己住进了一个世外桃源。不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当了老板就什么都要自己扛了。可能当时的她会少许羡慕我还处在可以到处“流浪”的学生时代,可以云游四海,说走就走。而于她而言店里的大小琐事都是每天必须完成的KPI, 大概也有觉得疲劳的时候。白天营业时间朋友需要看店,晚上我们则会聊聊天,互相推荐点电视剧电影啥的。记得当时流行一部电视剧叫“杉杉来了”,至今我依然会被其中的台词所震撼。有机会也会去其他饭店吃饭,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吃了一次让我毕生难忘的“龙虾宴”,是荷兰龙虾节的保留曲目,那可不是一般的打牙祭。而到了的他们小店休假日,我们则会一起去其他城市转转。
在朋友家帮忙的有一位荷兰老爷爷。他是一位退役的海员,有过妻儿,但当时的他已经一个人好多年了。他跟大部分我印象中的荷兰人一样,很高, 非常高,一头银发,加休闲版的西装衬衫,很是符合我的衣品。一开始我还很好奇,怎么会一直有一个当地人时不时来店里转悠,还拿着本该送出去的外卖包裹往外走。后来得知,他就是住在附近的人家,不知怎么与我朋友一家结缘。看他孤家寡人一个,便就把他当作了自家的长辈亲了起来。我第一天来到我朋友家的时候,如果没有记错,他还在家里煮了青口贝,带到我朋友家一起吃。记得有一回,我想到处走走,便趁着他去比利时采购的机会,搭了一次一日游的顺风车。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发现马城地处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交界。而三国的交界处,就离我寄住的地方不远。
于是我就找了一天去交界处看看。那里叫法尔斯, 荷兰语是Vaals。是不是坐了大巴还是火车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应当是走了段沿着小山坡,绿荫缤纷的小路。九月的天有一点微冷,但是走着走着就热起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每去一个新的地方,去程总是比归程显得更漫长。我感觉我好像走了很久才到达了我心仪已久的三国交界处。关注着手机上的谷歌地图,盯着代表我的蓝点,关注其与目的地的距离。每分每秒都在接近,但是这每分每秒感觉持续了好久好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到的是一个石砌的台面上插着代表三个国家的国旗,就是这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平平无奇。我走过去,两脚跨在不同国家的领地上跳来跳去。如萨满法师一样蹦了几圈,也不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于是,我就启程回去了。
第二次玩这个“边境梗”是在德国的另一边,即与波兰交界的地方。从萨克森州出发可以达到德国的边境小城Görlitz。说到这个小镇,不得不call back一下我的另一篇游记,那里也是“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取景地。那里的边境不像上面所说的德荷比的边境,直接一脚踩过,而是要通过一座小桥到达的。行走在小桥上,我一度把红白相间的交通标识物,误认为是波兰国旗,以为要告诉我们“即将到达波兰境内“。同样,走过小桥的一瞬,头顶并未见天雷滚滚,桥下的河浜也未见惊涛骇浪,一切如此悄无声息,平凡无奇,却又心满意足。于是,我和我朋友就找了一家吃波兰菜的小馆子,解决了午餐。边境的小镇,安安静静,更加凸显了东德特有的阴郁与深沉。即便在那个天气还不错的午后,也带着几分只有秋天才有的萧瑟。
在往后的旅行中,我一定是无数次地跨越了交界,但是那种兴奋劲儿应该是减弱了。但是每次在坐地面交通时,也总会留意一下火车大巴越过边境的时刻,也会留意手机是否收到“欢迎来到某某地区”的短信。对于空间上的跨越总保持着那么一份期待,总期待这种空间上的改变是服从某一个分段函数一样,会让时空突然发生某种神奇的突变。知道这个概率很小,但是可能正是因为这份期待使得我愿意用尽一生,去到更远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