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位心理医生。他列举了很多诊疗过程中遇到的例子,边帮助病人也边思考总结,所以其中的见解比较有说服力。
这套书目前有八册,我刚读到第三册,前三册分别是《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之旅》,《少有人走的路 . 勇敢面对谎言》和《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对话》,虽然篇幅较长,我却不急于看完,因为语言比较有哲理性,又结合故事,能引领我一直读下去。
文章体量庞大,包含的众多观点和认知如灿烂星光,有些需要反复思考,联系生活才能理解。这里,我摘录自己感触颇深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一、如何面对对痛苦(或焦虑)以及对痛苦(或焦虑)的理解:
人生无疑是痛苦和欢愉并行的旅程,而有些人却认为人生应该一帆风顺,所以当痛苦出现的时候,TA不解,想不通,怨天尤人,无法自拔。而如果TA及早意识到人生的真相,那TA就可以直面痛苦,积极应对,从而获得解脱。这点和庄子的道法自然有相通之处,但他主张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避世。
正如书中所说: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这里所说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积极的痛苦,如果跨过去,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心灵的成长。
但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值得我们花费精力的,虽然知道有些痛苦在所难免,但相信我们还是期待活得尽量愉快轻松一点。在书的第三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
“积极的痛苦是人生必须承受的;而消极的痛苦像头疼,应该尽力摆脱。”
这里有一个心理学上的界定,即“神经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比如说,如果你孩子成绩下降了,你担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影响他的中考,你会积极帮他调整计划,寻找原因,克服学习障碍,那么这种痛苦是积极的痛苦,属于存在性痛苦;而如果孩子长大离开了你,你天天担心他上班会不会迟到,衣服会不会穿少了,并因此坐立不安,那么这种痛苦就是不必要的痛苦,说白一点,这其实是一种病,得治,病好了,痛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神经官能性痛苦”应该避免。
当下的教育环境,很容易让家长焦虑。如何区分那些是合理的焦虑,那些是过度的焦虑,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这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防止自己被过度焦虑而不自知。
二、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很欣慰,也会有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说实在的,后者在心里多少觉得有点冤——我怕孩子热了冷了,怕他学习成绩不好,怕他遇到坏人,我为孩子操尽了心,包揽了除了学习之外的几乎所有劳动,这难道不是爱吗? 我是那么爱我的孩子呀!
确实,这也是我和我家人所犯的错误之一,我也在反省,并开始适当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我不能以“我以为我爱他”的方式去爱他,而要以“能帮助他成长”为宗旨去爱他。
有时候,爱容易泛滥,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殊不知教育孩子比养大孩子学问大多了: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这就是本能,一般动物都会;但当你真用心去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教育一个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比简单养大一个孩子难多了。
比如,教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做一项家务,从开始教,到真正让TA掌握这项技能 ,需要多次尝试,如果家长包办,那么几分钟就完成了。所以,那些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不是勤劳,而是懒。从孩子那一方来看,一个做家务的孩子会从劳动中学习到抗挫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组织调度能力(比如准备一顿饭这样的劳动),进而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所以说,大包大揽式的教育方式,你以为是爱,其实你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你的爱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感觉上的爱不是纯粹的爱。
但是,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其实是没有太多机会去学习的,包括我本人,也是边做边学。这里只举了做家务的例子,但如果有的孩子确实比别的孩子差异大一点,比如自理能力差,多动,我们要适当帮助孩子,让他分阶段锻炼,帮助孩子找原因,而不是完全放手不管。
正如书的第一册中所言: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也包括爱一切所爱的人或物),让孩子和他人成长,也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我们身体可以衰老,但灵魂却可以一直生长,这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三. 关于谎言。
相信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阴影面积的。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阴影,取决于一个是否愿意成长还是愿意固守自己的病态。
有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虚弱或不完美而撒谎,下一次,他会为了掩盖这个谎言再撒一个谎,谎言说多了,他甚至连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失了方向,甚至犯下大错。
历史上那些大恶之人,许多都是表面上衣冠楚楚,甚至堪称“完美”,比如希特勒,不抽烟,不喝酒,不好色,相比之下,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都是又抽烟又喝酒。有人笑称,二战的欧洲战场,是三个烟鬼打败一个“完美主义者”。
所以,做人还是尽量坦诚相待吧,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让过多阴影遮住了阳光。
四、关于集体性盲目和罪恶
书中说:一个人疯了不可怕,一群人疯了才可怕。
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曾对好友说:我警惕在一切大大小小的团体中的绝对一致性和“造神”行为。这是因为,在一个集团中,当一个人影响力过大,其他成员会下意识地跟风而放弃自我思考。不要以为我说的是《1984》中的老大,我说的这种现象在一些很小的群体里也时有发生,比如微信群,单位某个部门等。在前一家公司,我亲眼目睹一个有些自闭的女孩子被一群人欺负,那些人对其他人友善而随和,却对那个“弱者”的态度如此一致,不假思索,我相信有些人可能一开始也是有些不忍的,但由于怕被别人以为“不一样”和“怪异”而选择和他人一致的行为。
人性之恶,在这里被叠加和放大,它的威力有时候是致命的。
时间有限,就先分享这些,后面再添加。
图文原创,首发于美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