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光阴30载,《红楼梦》在远去的岁月中,丝毫未减它的风情,并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它,揭示着人生聚散无常、家业荣衰不定的迁变本质。
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是在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字我还认不全,年幼而无知,唯一的兴趣就是喜欢看书,此书里有太多太多我不懂的东西了,然而那时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好的东西会容易坏,富人也会变贫穷。
后来我又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种故事的结局格式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我用目光再次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又在上演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对人生有着超出一般人的理念。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在《红楼梦》里作者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不报,时候未到”的这种因果关系讲得最清楚明了、使人一看便知的,如《红楼梦十二支曲·飞鸟各投林》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这段善恶果报议论得非常透彻,他直接指出:当官的、富贵的如贾赦、贾珍、薛蟠之类,因仗势倚财,恃强凌弱,淫佚无度,草菅人命而招感抄家丢官、金银散尽、家族没落衰败之果报。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无情的如王熙凤之流,因为重利盘剥、机关算尽而反算了自己性命,又因为得意时偶然接济穷人,而使女儿能死里逃生,这是最分明的因果报应。
欠泪的林黛玉,因过去生中为绛珠草时,受神英侍者甘露灌溉得以延命,而现世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眼泪还尽时命也休矣。
冤冤相报是因为因果重重循环,分离聚合是因为以前造就了业因。要知道生命短暂皆是因为前生作恶,长寿富贵皆是因为前生积善。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看破世间功名利禄无非是空花的贾宝玉、惜春等人,遁入佛门以追求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痴迷风流情爱,看不透世间事物虚如梦幻的秦可卿、尤二姐等人最终枉送了性命。就好象众鸟吃完粮食后,各自飞去一般,到头来仅留下空茫茫一片,什么也没有了。
曹雪芹他崇尚佛教,精通佛教理论思想,了解因果的肯定性和重要性。虽然他在《红楼梦》开卷便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然而当说到依因感果时,则毫不犹豫地昭明。
以善恶果报而言,曹雪芹以一首曲词不仅叹尽现世果报,还含括了过去、未来三世果报,这三世果报诚如佛经所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作者以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还从不同的方面昭示了人生唯苦的道理。佛教思想理论即是对世间一切现象作出最正确的判断,从而显示佛法是人生最高的思想境界。佛教对人生现象作出的判断即是一个“苦”字,人生唯苦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
当今社会,人们沉醉于物质享受,麻木于苦,使某些苦相被掩盖和粉饰,令人不易察觉人生是苦。大多数人认为,人有苦,有乐,也有不苦不乐。但站在佛法观点上看,此三种皆是苦。
因为快乐由因缘合成,因缘散后,快乐消失,恶果、危险和其它不如意之事随即产生。如:亲朋短暂相聚是乐,但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长时分离,成为离别之苦,无论亲友还是自己,也都无法把握、也不能逃脱“生”“老”“病”“死”,这样的生离死别之苦则更令人刻骨铭心,痛苦难忍。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短暂的快乐必须以漫长的痛苦去换取,这本身就是一种苦。
《红楼梦》所记述的就是一场梦,一块顽石在尘世间匆匆走一遭,几十年如梦幻泡影一晃而过,荣、宁二府有享不尽的荣华,也终将摆脱不了灰飞烟灭的厄运。
宝、黛情深意长,最后还是要落个生离死别;大观园里的红粉佳丽,终究逃脱不了颠沛流离,身委尘土命运…… 使读者也可从中悟出“一切皆空”的道理。这一切世人所执着追求的“色”都看作是“空”的,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终逃不过一个“死”。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好了歌注》例举了多种人世间聚散不定、盛衰无常的表象,发出到头来是一场空的感叹,表达了作者进一步劝说迷悟众生,抛弃眼前功名富贵,超然物外的思想。
我们可以感觉到整部小说笼罩着强烈的“色空”观念,这也是《红楼梦》中佛教哲学意蕴的总纲,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预示着小说发展的结局。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经历一场梦幻般的生活变迁后,曹雪芹对佛法有了更深的领悟,悟出了“一切归空,终归于无”的佛教思想,在他看来,人世间纷纷扰扰,一切事情,只是一出戏,“乱乱烘烘你唱罢我登场”。
生于繁华终沦落,红楼梦事如烟散而“痴迷的都枉送了性命”,惟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修行,才是最好的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方法,虽然他没有出家为僧,但他将此思想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所以《红楼梦》最后才有宝玉出家的的结局。
红楼一梦30载,岁月悠悠似水流,一段深情香消玉殒无处觅,豪宅往昔风光今清冷。愿清风抚干人间悲欢泪,阳光温暖一切离别伤。正所谓来时生于繁华终沦落,去时红楼梦事如烟消散。
~~~~~~~~~~~~~~~~
谢谢诸位友的浏览,清风明月带走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东西,同时也送来了许多欣喜。愿与您一起去感悟红楼一梦30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