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历史有意思正版野史
父亲鲧治水九年而遭流放,儿子夏禹治水十三年而登高位

父亲鲧治水九年而遭流放,儿子夏禹治水十三年而登高位

作者: 7db4b8ca2725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7:36 被阅读0次

    1.父亲遭流放

    夏禹,本名为文命。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鲧的儿子。

    尧帝在位之时,洪水滔天,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尧帝听从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来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之久,却未见显著成效。后来舜帝摄行天子之政。舜在民间巡视的时候,发现鲧治水不力,于是把他流放到羽山。被革职流放的鲧,最终在羽山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郁郁而终。老百姓对舜的做法拍手称快。

    其实这只是平息民愤的惯常做法。试想一下,鲧治水九年,几乎毫无效果。在这九年期间,为什么没有人需要接受问责?为什么不一早就将鲧撤职,要等到今时今日?尧舜二人对此事就毫无责任吗?

    舜把鲧撤职流放以后,又任用鲧的儿子夏禹去治水。舜此举除了出于对夏禹能力的肯定之外,恐怕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治水多年,毫无成果,舜也要向受苦的老百姓交代,于是找了鲧来问责;另一方面,他也要安抚其他官员。其他官员可能会想觉得,鲧作为一名公务员,辛辛苦苦干了九年,为你卖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即使你要以办事不力为由将其撤职,但是用得着把他流放到荒山僻野吗?现在舜任用了鲧的儿子,也算是对鲧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想摆个姿态,让其他官员不要太过担心。

    那夏禹对舜有没有怨言呢?《吕氏春秋》里面说:”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仇以求存......禹不敢怒,而反事之。”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君王气概的人,和平民百姓是不一样的。当时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要暂时侍奉对手,以求当下的生存和日后的发展。禹敢怒而不敢言,反而去服从舜,也是为形势所逼啊。

    2.专注治水十三年

    夏禹既聪明又勤奋,搞人际关系也很有一套,大家都喜欢他和信任他。他为官的时候,行事端正,严肃认真,是其他官员的榜样。

    由于父亲被流放,夏禹对舜有一肚子怨气。但是他知道要把握好分寸,知道发脾气也没用,知道如何伪装和掩饰。他告诉自己,只有踩着别人往上爬,爬到最顶端,才可以号令天下,吐气扬眉,而不用受人欺辱。怨恨会使弱者灰心气馁,而对强者来说,则是最好的激励。

    夏禹在外治水十三年,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眼见老婆孩子在门口张望,他都没有进去。很显然,他把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误和浪费。

    在治水方面,夏禹对旧有方法作出改进,注重的是“疏”而不是“堵”,此举成效显著。夏禹在治水工作之余,还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山川地形和交通等等。他时刻都在督促自己认真观察和学习,为日后更进一步做好充分准备和打算。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夏禹总算成功了。加上鲧那九年,父子俩合计花了二十二年!

    如此一来,百姓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为表彰夏禹治水有功,舜对其大加赏赐。一时间,夏禹在官场和民间都声望大震!

    3.君臣对谈

    一天,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三位官员也在场讨论问题。关于治国这一问题,皋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成就德业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能了解人,另一方面是能够安抚民众。能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够适当地任用官员;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会得到黎明百姓的爱戴。皋陶实际上把一个君主需要处理好的主要问题分为两方面,对官员的和对民众的。这跟笔者刚才提到的,舜流放鲧,以安抚民众,同时任用鲧的儿子,以安抚众官员,可谓是不谋而合。

    而夏禹认为,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勤奋做事,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再苦再难,他也迎难而上,他的目标就是完成任务,让天下太平,让老百姓安宁,没有任何诀窍或者高明的指导理论。

    舜帝在听了两位的发言后,感到欢欣鼓舞,作为上司,在会议结束之前,他肯定也要作一番总结性的、有高度、有深度、有水平、有价值的发言。他敞开胸怀,诚恳说道:“如果我的言行有什么不正当的,你们尽管指出来,要提醒我和纠正我啊!万万不可在我面前总是称赞我,而在我背后又不断地指责我。我向来都敬重讲真话的人,而远离搬弄是非的佞臣,这方面你们不必担心!”

    众官点头称是。然而他们真的胆敢在舜帝说错话、做错事时毫无顾忌地指出来吗?我看未必。如果这时候夏禹傻头傻脑地信以为真,跟舜帝说:“亲爱地舜帝啊,您这样说我就放心了。大家都是自己人了,那我老实跟您说吧,我父亲被您流放,这是不对的。你刚刚说你有什么做得不对地,我们可以给你指出来,你不会计较的。那现在我就告诉你,流放我父亲,这件事就是行为不端。还有,上次您......”

    后果会是怎样呢?

    历史上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案例。老板说,让大家敞开心扉,老实说说自己地意见,绝不会秋后算账。然后下面的员工傻乎乎地信以为真,将一切不满都照直说出来了。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老板说这些话的时候,大家听听就好,同时也可以迎合一下,配合他的表演。但绝对不要傻乎乎的,毫无顾忌和保留,也不要太过感动。

    4.从禅让到世袭

    舜帝其实也是一直有意把夏禹培养成接班人的。在夏禹治水成功,威望日盛之际,舜把夏禹推荐给上天,正式把他列为合法继承人。这里的“合法”其实指的是首先要得到上天的同意。古时候,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其位置的合法性,创造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认为,上天会选派合适的人来到民间治理国家,这个人就是皇帝,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也是天的儿子,故也称作天子。如果天子做错事,上天会降自然灾难来警示或者惩罚统治者。

    因此舜要通过祭祀等方式,将夏禹举荐给老天爷,老天爷同意了,举荐才算正式生效,当然此举更多地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之后又过了17年,舜帝逝世,夏禹代行国政。服丧三年完毕后,夏禹肯定也要做做样子,说自己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这是你爸的江山啊,我只是替你保管,现在你自己拿回去。问题是商均敢要吗?

    天下诸侯都看得很通透,纷纷配合夏禹的表演,都来朝拜他,而没有人理商均。于是夏禹又说,看来是天意啊,这个“烫手山芋”还得我来接。当年舜继位时,对尧的儿子做的事情,现在重演了,只不过受害人变成了他自己的儿子。

    夏禹即位后,先是把皋陶确立为接班人,可怜皋陶命短,没有机会坐坐天子之位。后来禹又向上天推举了益。益相对而言则比较走运,等了十年,夏禹就逝世了,轮到他代行国政。三年守孝期满后,益又说要把位置让回给禹的儿子启。历史再次重演,但是这回结果却不一样了。启可不是个任人鱼肉的小角色,他非常强势,一手把帝位接过来,就再也没有送过出去了。

    从夏禹开始,帝位就一直通过父传子的方式传承下去,直到帝桀。帝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暴君、昏君,皇位传到他手上之后,他不争气,把江山给弄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鲧治水九年而遭流放,儿子夏禹治水十三年而登高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pb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