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厨房的灶台有两口锅,北边的一个主要烧柴火,南边的一个连着风箱,一般用作对火力要求大的场合。一般的日常,主要用烧柴火的锅,麦秆是主力。记得小时候,从草堆那儿取柴是一项不太乐意干的活。因为麦秆堆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风吹,边上好拿的都被抽走了,剩下的则因为压得十分紧实,虽然是草堆,但一把一把的要从里面抽出来,却是相当的费劲。另一个不愿去的原因则是怕扎,肉色的麦签总会在不经意间扎到肉里面,小小的,看也看不清,但就是很疼。不过活总归是要干,而且在我们小时候,从没有跟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因此一到烧火的时候,就会很自觉地拿着簸箕去麦秆堆那儿抽柴。
那时家里虽然也有木柴,但一般都不会用,如果锅里需要煮一些不好熟的东西,则会取硬柴过来烧。小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帮母亲烧锅的样,至今想起都历历在目。简单的烧锅,怎么才能让火更旺,怎么控制火的大小,怎么收火,母亲总会用一些简单的话语教会我们。
相比于烧麦秆一会儿添一把的繁琐,风箱那头的锅则要自动化很多。印象中风箱锅主要是冬天用,做馓饭、烧开水、腊月里煮肉,因为持续稳定的火力,干这些重火力的事风箱则要省事的多。
风箱锅的主要燃料就不再是易燃的麦秆,而是更耐烧的木柴或者煤,那会儿家里用煤更多一些。每次随着风箱吹过来风的起起伏伏,会时不时地往灶台里填新煤,那熊熊的火焰的确看着更有力。拉风箱这事,看着简单,但其实节奏感很强。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会顺着用力,才能拉出徐徐有力的风。否则自己会很累,风也不稳定,拉的多了,光听声音就能判断拉的好不好。
记得那会儿,喜欢拉风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烧东西。这个烧的东西并不是土豆之类吃的,而是那些让我们更感兴趣的硬家伙,比如铁钉。一般在烧风箱时,会悄悄地把铁钉放进去,中途我们是没空逃出去的,只有在烧完锅后,趁着温度正高,用钳子夹着铁钉就往外跑。然后在厨房前面那块硬石头上叮叮咣咣一顿猛砸,直到把一个圆圆的铁钉砸成扁扁的铁片。就这样,一把小刀的雏形便出来了,然后用矬子简单开个刃,一把在小朋友面前很有面子的兵器便有了。当然有时候为了这样一把小刀,我们也经常把铁钉放到铁轨上,让路过的火车压,现在想想当时这些傻傻的举动有点太疯狂了。
风箱,就在这么不经意的年头里,已然成为了古老的象征。现在即便在农村的家里头,也很少见到了,大部分人已经不再用这种大灶台,换上了更轻便的铁皮炉或者电磁炉。而即便是还在用灶台的,也大多数都配的是电鼓风。这个自从青铜大冶金时代就有的老物件,恐怕再过些年,便很难在老百姓家里看到了。而风箱带给我们的记忆却还是那么的鲜活,母亲忙碌的背影、风箱一拉一推的声响、呼呼窜高的火苗、冬天热乎乎的一大锅,还有那个小板凳上拉风箱的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