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安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七十年代青年农民的形象,二十出头就当选为生产队长,他聪明能干,脑子灵活,是农村青年中的佼佼者。他是家中长子,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够继续读书,十三岁高小毕业,考初中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家里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只能回家务了农。家里有一个卧病在床的奶奶,父母亲年岁大了,挣不了几个工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经常要父母救济,弟弟在高中,妹妹上初中,他俩在学校吃最差的伙食,也无法填饱肚子,家里只有一孔土窑,旁边垒一个小孔让少发住,弟弟妹妹回家没地方睡只能借住在别人家。
他已经二十三岁,在农村这样的年龄大多已经娶妻生子,凭他个人的条件娶个媳妇不是难事,可是他家里这种情况,婚床没地方放,新媳妇没地方睡,财礼钱也出不起,谁愿意嫁给他?
一、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
田润叶愿意嫁给他,他俩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他俩的差距就太大了,润叶很勇敢,主动写信给他,一次次上门约他,宁愿回乡村小学教书也愿意嫁给他。可是他不敢接受,他看得很清楚,不可能。他俩之间隔着跨不过的鸿沟。
一是个人条件差距大。润叶高中毕业,端上了公家饭,当上了公办教师,在城里的小学上班,而他高小毕业,是个农民。七十年代的城乡差距太大了,当时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所以孙少安家父子俩人一年四季不休息,全家在地里刨食,还是穷困得吃不饱饭。公办教师每月有工资收入,能够吃饱穿暖还有余钱买书,偶尔还可以上饭馆改善生活。
二是家庭条件差距太大。少安的父亲是普通农民,叔叔虽然读过书,曾分到钢厂工作,可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逃回了家,变成了地道的农民。润叶家父亲是村书记,二爸是县革委会副主任。当润叶的父亲发现女儿喜欢少安,就暗地里去公社举报他曾经违规多分猪饲料地给农户,结果他被公社公开批判。田书记也认为少安是个能人,并不嫌弃他家穷,如果少安上了中学,有一份工作,他会同意女儿嫁给他。或者润叶没有读中学,只是在家里种地的农民,他也会同意这门婚事。可是现在这样,他坚决不同意他们的恋情。
在少安的心中从来没有想过娶润叶为妻,想都不敢想,他把她当妹妹看待。当收到润叶的信时,他激动得浑身发抖,才发现心里是多么地想娶润叶,多么地受她。想到不可能时,他躲在角落里放声痛哭,一次次回避和润叶的见面,当看到润叶失望地离去时,他的泪流满面。
二、一见钟情的婚姻
少安的婶婶牵线,娘家有一个好姑娘,不要财礼,而且漂亮能干,简直是特地为他准备的新娘。
他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动身去山里相亲。“孙少安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一见秀莲的面,就看上了这姑娘。这正是他过去想象过的那种媳妇。她身体好,人样不错,看来也还懂事;因为从小没娘,磨练得门里门外的活都能干。尤其她那丰满的身体很可少安的心。”“秀莲一见少安的面,就惊喜得心怦怦乱跳:天啊,这就是她要找的那个人嘛!他长得多帅!本地她还没见过这么展扬的后生!再说,这人身上有一股很强的悍性,叫一个女人觉得,跟上这种男人,讨吃要饭都是放心的;只要拉着他的手,就对任何事不怯心了。”
少安和秀莲一见钟情,一见面就认定对方是自己想要的对象,爱情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般地浪漫,可是婚姻必须落到吃喝拉撒上来。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合适比心动更重要。
一是自己需要。首先少安想忘掉润叶,最好的方法是开始新的恋情,他的名声被润叶爸搞臭了,当地姑娘很难会看上他,他只能去远方找对象。其次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太苦了,需要有一个身体健康,勤劳能干的老婆,和他一起共同扛起这个烂包的家。第三他的年龄不允许再拖下去,需要结婚生子,彰显男人的成熟和担当。他可以为了弟弟妹妹的上学,主动牺牲自己的学业,他当然也可以为了这个家,放下心中浪漫的恋情,找一个能够和他同甘共苦,有能力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
二是家庭需要。少安家穷得叮当响,没钱没房之外,老的老,小的小,家庭的负担那么重,父母亲已经无力为他娶亲。秀莲家不要财礼,不计较穷困,只看中他的人,这就是这个家庭需要的人。秀莲农民出身,不仅会干农活,还能干副业赚钱,家境也好一些,必要的时候还能帮衬一下。
爱一个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进婚姻,白头皆老。另一种是只要你过得好,怎么都愿意。孙少安爱田润叶,不愿影响她的前途,不愿她受苦,不愿她为难。孙少安爱秀莲,觉得她就是自己的左臂右膀,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苦享福在一起,两人会闹会吵,可是心里知道她最好,这就是幸福的婚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