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艾冰台
有古文《不下带编》所记载,甲乙两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云:奈何翁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辨。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确实如此,对于负气争胜者,没有啥好争辩,就像以前说的,3×8=23又何妨,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对于太行山你硬要念成其他发音,又妨碍不了其他人,爱啥念啥。更何况有的时候,秀才不识字,念字念半边,闹出笑话可笑的是自己,碍不着其他人。
小时候听独角戏(魔都特有的滑稽形式,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周柏春和姚慕双搭档,也说起有关多音字的问题。同样是这个“行”字,中国人民银行(航),逗哏的说成了中国人民很行(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从每次出去银行开始。听着笑笑而已,轻松一下有何不可。
当然这是笑谈,对于多音字只能从口语中分辨,大家都这么读了,就成了习惯,你硬是要改过来,哪怕你确实读的是正确的,那也是很不习惯。譬如港台歌星李玟,按照正常读法应该是李玟(音敏,美玉的意思),但形声字害人,大众都叫她李玟(文),那就自然而然就读成了李玟,歌星本人自己也默认了。
但有些时候听着那读错的字,还是有点别扭。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这里的骑(音寄),要改成骑(音奇),那就有点莫名,还是那识字不多的秀才读法。改成了骑(奇),按照诗词来讲,平仄就不对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读成奇,那不就成了仄平平平平仄仄,不合平仄了!(一在古诗词中是入声字,属仄声。)
至于古文中所述,甲认为的那样,也没必要去纠正,纠正也没用,和这样的人死杠,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不就是一个山的名字而已,他读大(古文中太,很多时候就是读大)行(读作形)也无可厚非,写出来的字不还是一样。只要他不张口说出来,旁人才不管他读啥呢,他自己明白就行。
其实很多字都有多音字,就这个“行”,竟然有多种读法,行(航),行(形),行(横)……只是在组词搭配时读音不同,只要不在行(航)家面前不先说,你自己想怎么念就怎么念,不会影响别人。
譬如,你去看音乐会,感觉真快乐。你硬是要读成去看音乐(勒)会,我很快乐(悦),也没关系,在心里默默地读,写成文字都可以。但请你千万不要在同伴前说出来,人家肯定听不懂,以为你在说方言,或者是外语,岂不尴尬。
汉字的博大精深对于老外看着都头疼,看起来似乎一样的方块字,认识就属不易,哪里还分得清多音字?更何况还有方言,那让他们活不活?
行的多音字真的不算多,如果遇到“和”字,估计得面壁,去跳楼不成?到时或许会说,宝宝心里苦,多音字套路太深了……
2022.4.20
继续宅家,看闲书,翻字典,做两次抗原/天,也挺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