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种种迷人心

作者: 天棋如是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20:41 被阅读39次

    写这一篇,是自己整理一下的意思,不能以此为是,给朋友做参考而已。


    前边说了百千心法都在格物,但这些心法都不是无端出来的,还是各有各的妙处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乃至于格物时你觉得不好用,不如用一个心法就好用了的。这都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你好用,而不是心法高级与低级。

    我们把一般常见的心法整理一下,看看各自的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过去,学到一个心法不容易,就很神秘的,特别是有些心法还利用这种神秘心态来加强效果,这也是宗教的由来。现在是教育普及的时代了,心法这东西也烂大街了,神秘的效果也差了。

    中国人是智力过剩的民族,所以学这些东西都不喜欢太繁琐,《大学》里就一个“格物”,庄子里就是一个“心斋”多说了几句。然后整个经典做的就是清理工作,将学子的心洗干净,如果你认真而通达地读了《道德经》、《庄子》等就可以了。

    印度人比较啰嗦,所以心法上最详细的,当然数佛教里的经典了。最基础的就是“五停心观”,从五个角度来让心停下来的“观法”。所谓观法,就是用注意力将心凝定在某些现象或意念上,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效果。

    还有咒子和佛号,也是一念代万念而已,当然有的说,咒语佛号都有他力相助云云,信则灵。

    气功则是用的观想,假想有气有能量如何在经脉上流动或者透过身体等等。其它的冥想、灵修等等各类,都不过一个方法——一念代万念。

    南怀瑾先生打了个比方,我似乎记得是这样的。就是拿一个加水的面团,不断地把面粉(杂念)粘在面团上,慢慢就干净了,最后把面团一扔,心就空了。心彻为知就是这么达到了。这是通用的路子,称之为“有为法”。只是格物,一念回观,然后空着,算是无为法。当然无为法也是要看人用的,大多数人可能都用不上,还是回到有为上来比较好。

    我们先看看《庄子》的心法,坐忘与心斋: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这是指让肢体像无力下堕一样的放松,这是常人在清醒时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睡着了除外,所以我们就观察一下别人,睡着了是个什么样的身体状态,当然也可以观察自己在刚睡醒的时候,身体的放松状态,那就是堕肢体哦。

    “黜聪明”,由明转黑为黜,聪明就是耳聪眼明,所以将耳朵和眼睛的功能都关掉。这也不容易,我们除非睡着了,醒着的时候谁能关掉自己的耳朵与眼睛的功能呢。要体会这个只能用一念代万念之法,也就是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旁边有什么声音与光亮我们是一无所知的,那就是黜聪明了,不过这种情况是因为聪明都用在一个地方了而已。

    “离形去知”,这是离开了身体与知觉,这个就深入多了,当我们离开了身体与知觉时,起码我们的身体感受力也关掉了,思想能力也关掉了。

    “同于大通”,达到这个程度,就与虚空相同了,心就真正是达到了“彻”。

    这是讲的坐忘。说是方法吗?似乎不算方法,但原则很清楚,就这么去领悟着做就对了。

    心斋是借用孔子之口谈到的入道之法,在《庄子.人世间》里,孔子让颜回斋戒后再听他讲课,而这个斋戒不是祭祀之斋,而是心斋。

    回 曰:“敢问心斋。”仲尼 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符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一段比较头疼的就是“听”的意思。听有感受声音与听任两个意思,这里的句子来说,是以耳、以心、以气,所以还是感受声音的意思。第一步,是做到一志,若通常解释为“你”,就是对颜回说的,你将心志凝为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从听开始,然后就是“无听之以耳”,也就是说,耳已经无听了。这个意思,在《楞严经》里有个“耳根圆通”法门,讲的是“初入闻中,入流亡所“这就是先用耳听,然后进入了声音流中,就没有声音了。正是这个“无听之以耳”。入流亡所,这是说进入声音流中就没有了能听和所听这个分别了,这时就是进入了声音流。比如,我们的心会不断分辨这是人在说话,那是汽车声音,然后是大声小声,尖细洪大各种声音都是有差别的,到最后,没有差别了,听和所听都浑然一体了。,再开始听之以心。所谓听之以心,心当然不是听的,所以是感受,用心去感受。感受什么呢?当然感受的是心里的意识流了。然后呢,心也感受不到什么了。再开始听之以气。耳到听为止,听不到就用不上了。心则到心心相符时,也就是不生杂念,只是一念时,为符。然后是气,气是虚的但是与物相符者,这是我们对万物的感受(当然包括对自己),一直到这个感受也浑然一体时。这时就是道呈现了。只有道是将虚集成一体,这个虚,就是心斋。可以说,听之以气的时候,就是虚的时候,“虚而符物者也”嘛。这个时候,最适合去把握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历了这个之后,再来听孔子讲课,就很容易明白了。我们再看看“耳根圆通里的这一段参照来看蛮有意思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里,第一个是尽闻不住,然后是觉空,然后是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这一连串下去,先是听没了,然后是觉没有了,然后是这个觉空达到了极圆满的地步,对这个觉空也没有空不空的了。这时候就是寂灭。所谓唯道集虚,然后就悟道了。

    这个心法是从听开始,你听什么都行,比如听自己的呼吸声?听雨滴打窗的声音?听钟表走着的声音?反正是听一个声音就行。慢慢就到听不到什么了,再是心,再是觉。

    这两个都说了,显然坐忘是讲得比较粗略的,心斋就比较细致了。然后我们看一看有名的“六妙门”

    六妙门简单的说就是六个字:“数、随、止、观、还、净”,前面三个字,是和息相关的。也就是呼吸之息,在呼吸之间的停顿为息。

    开始是数息,从一数到十,十数到一。当然也有顺着数下去的,开始可以用,后来还是只数到十,然后就不数了,因为觉得数着有点不安静,这时就是随,随就是随它去的意思,就是让那个息在那儿,你不理它,但如果你开始想别的,就回来观一下这个息。然后慢慢就到了“止”,呼吸这时候停了。这时,就是“知止”。后有定呢,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可以走到定的那一步。但在六妙门里,因为担心你会走入佛家的禅定,所以让人开始起观。是不是会让人想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在止之后,慢慢起观,至于观什么,可以去看智者大师的书。然后这个还,我觉得是反复之意,在观里面无欲有欲的反复观,一直到观无所观,就是净了。入道了……

    我们再看看南传佛教,现在许多人参加的内观,开始学的,是观身。这是佛家“四念住”的第一步。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这四个安住心念的对象。这也是先以身为对象来感受它,一直达到无身的程度最好。也就是整个身体的感受浑然一体了,一观就全在。这时再改观受,受就是苦受和乐受两种,我们对苦和乐都有相应的情绪的,观受能够很好地观察这一切,一直到无受的程度,也就是苦乐皆一,只是受而已。然后再观心,就是刚才说的“听之以心”,一直到所有的念头只是一念,再转而观法,万物为法,就是听之以气。观万法只是一法,所谓一真法界而已,这时就能跳出去了。好吧,所有的心法都是这样,顺序只是从粗到细,从简到繁,从万到一。

    其它的就不用说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这些,只有其中一两步,万法不离其宗,都是一样的。

    先“一志”,佛家称为“置心一处”;然后是感受身心,然后是感受万物,然后是感受浑然一体而混沌(极空),然后是入道……

    从《大学》来说,是知止——定静安——虑——得。所定静安放在一块,是因为这就是身心浑然的过程,虑是感受万物,然后是入道之得。

    好吧,写得我晕的,因为道听途说者多,自己没到那个境界,妄测圣境了。脚踏实地就好,一步步去证,这些都能经历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法种种迷人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az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