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写作朋友,在群里相识很久,也按照我说的在做,这是对我的肯定和支持。不过在聊天中,我发现他们的确读了不少,超出我要求的最低限度,但是有几个情况令我吃惊:
1.没有仔细看明白我说的,一味读,不写。这是不行的。当然心理可以理解,上了正途,知道了自己的短板,不敢写了。写还是要一定频率去写,认真写不等于不写,不写是不能巩固加深对文学的理解,文学观不能塑造。
2.有的读了,但是没看明白我反复说的,阅读是读审美感受,以至于读了大半年,结果阅读姿势还是老姿势,效率非常低。怎么能看出来呢?他一说我就知道。因为他会流露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仍然不知道找哪些书来读。这两个指标都说明,阅读效率低。阅读初期是要有广度的,不能死磕一个作家的作品,这样才会有广度有文学视野,比如读三十本,属于三十个作家,这些作家分属五六个国家或者五六个流派,这样效率就高。
我常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作者们,很少会看清楚说的内容,只看关键词,不看上下文,更不看语境,理解稍微专业一点的东西,往往还是老思维,原地踏步,看到的东西只是自己已经有的观念的印证,而不是吸收新东西。
一个写作者如果连续写作半年,却依然在有意无意模仿名家,那么他的观念一定是非常固执,时间久了,即便认识到,也很难改变了。
我的学员也有这样的情况,好在我反复说,反复唠叨纠正,依然有老思维,很容易奔跑在老路上,内心有执念。纠正执念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确实不易,因为不易,才值得。
而在美学的学习中,这样的情况更加多,思维的转变难度更大。我最近采取句读的方式,帮助一些同学疏通,效果还不错,此前我认为这是个大工程,几乎做不到,因为说实话,美学的启蒙成本很高,和哲学启蒙一样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