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社会良药——中庸之道

作者: 道心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20:21 被阅读71次

说起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可是当年打倒孔家店的罪状一条,文章居然教导人们做事不偏不倚、明哲保身,这可是与革命文化严重相背离的,是中华民族落后的原罪之一,是民族劣根性的文化源头,必须清除出去。

当然中庸被曲解也是事必有因,不要说现代人,就是古人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汉郑玄与唐朝孔颖达把“中庸”解读为“中和之为用”,而把“中庸”之“庸”诠释为“用”或“常”。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讲,“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子》中“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把人分为三等,中庸是位于贤愚中间的一类人。

中庸思想,来源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对中庸如此推崇,而且老百姓很难长期坚持,那绝不应该是圆滑世故、明哲保身那么简单吧。

我的理解,中庸就是“经常”保持“中”的意思,即“常中”。这个“中”与射箭射中靶心的中一个意思。中就是圈圈里的圈圈里的正中央。那经常射中什么呢?常中于道啊。

道是中国人的最高哲学,那什么是道呢?这就要看被誉为万经之王的老子《道德经》了。其实很简单,道法自然,道就是取法于道自身,这个然是个语气词,没有任何意义,意思是道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在那儿明明白白客观存在着,我们现在用一个词“自然”来表示。

老百姓常说,人的命天注定,人从生到死冥冥之中自有一条人生轨迹,他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这就是天命。人们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也并非虚言。这个自然规律的天命,支配着天地间一切事物,冥冥中当然也有一条运行轨迹(就像股市运行图),这就是它本来的自性。那么推动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也可以说统帅率领着天命自性的冥冥中的力量,就是“道”,它是宇宙的力量源泉。道有其法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以上所说,《中庸》中一句话就包括了,“天命之谓道,率性之谓道”。你看中国哲学很简单,清晰明了,就一个字“道”。

既然道支配了一切,作为人类来讲,当然要顺道而行,“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也就是要中于道、合于道,要始终按照道的自然规律行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类社会顺道而行,把人的行为修正到自然运行规律上面来,使人的行为能够时刻符合道的要求,使之中于道,这就是《中庸》中“修道之谓教”的意思。

《中庸》作者子思

如果人的行为能够始终符合道的要求,每时每刻中于道,这才能说做到了中庸。因此说,中庸是一种很高的行为修养,只有道德修养很好的君子才能做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对于一般人来讲,中庸确实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和修养的人,他们对道没有敬畏之心,没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识,所谓无知者无畏,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心存侥幸,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行为经常违反道的法则,违反中庸的要求,所以说“小人反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基于此,孔子才发出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感叹。

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毫无廉耻的巨婴,有那么多因贪污腐败、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的人,网络上也经常有为某一个问题而互相撕逼谩骂、个个自以为是的疯子,这说明社会真的病了,具体说是社会中的人病了,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没有遵循中庸之道,逆道者亡嘛!

道就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道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高法则。我们教育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教会人们顺道而行,利用道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先天八卦方位图

道,自有其变化规律,用符号把这种变化形象地表示和标识出来就是“易”,易是变化的意思,有《连山易》,有《归藏易》,还有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时推演出的《周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下道理都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嘛,你高推圣境、故弄玄虚,让人读不懂的道理,人们怎么能够遵从呢?

道,既有其体,也有其用,道的用就是变化,有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天下道理没有那么复杂,世间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世间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这就叫变易。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变化背后有一些大的原则和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不易。

“中庸于道”的道理明白了,接下来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可把握可具体操作的“道”具体是什么,怎么寻找到这个道?二是怎么才能做到“中”,不偏离这个道?

《中庸》里面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时刻在用,一时一刻也离不了,正像诗中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身在“道”中,却不知“道”,犹如骑驴找驴一样。

道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浑然不知道在何方,因为道往往在隐秘、幽微处显现,这对于有志于道德修养的君子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害怕看不到、听不见道之理,害怕因为自己主观的独思独见独闻而偏离了道的轨道,害怕受到道的惩罚,因此“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有时候知晓“道”了,但未必就能符合道的要求,未必常中于道。因为人的行为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好心未必做好事,换句话也可以说,好的初心未必有好的结果,这对于“中庸”来讲,又是一个巨大挑战。

心要端平

只有人做到了绝对的客观公允,做到毫无私心杂念的精诚之心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中于道。也就是在顺道而行时,要想有好的结果,在发心动念时必须要具有绝对的客观公允、不受情绪影响的初心。这种初心就是“中”的状态,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属于内修范畴,通过修养最终可以达到仁心、诚心境界。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简单的说,就是不要认为你的主观意念就是正确的,不要认为事情必然是这样的,不要以为事情固然于此不会变化,不要自以为是、以为我就是对的。如果我们的领导有了中庸修养,那很多决策失误都会避免;如果我们的人民有了中庸修养,吵架的事就会少了,家庭就会更加和谐。

要想中于道,仅有内修的客观公允的初心也还不够,人是要做事的,人的行为最终能不能完全符合道的要求,要根据外在情况的不同而善于灵活运用,最终结果是要做到恰到好处、非常适宜、非常和谐,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属于“中”心外用的结果,要符合义的要求。义者宜也,人应该做适宜的、应该做的事。老祖宗很聪明,并不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办,因为时间变了、场景变了、人变了,以前的老方法拿过来未必适用,要根据变易的道理,当时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在人伦礼仪要求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幼幼、老老、父父、子子,并不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做,只是告诉你应该以父亲的礼对待父亲,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要求也不会完全一样,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做到了你应该做的,也就是做到了“义”,就很好。

能够发心做到绝对客观公允、没有偏差,最终能够修成仁心、至诚之心,这才算做到了“中”,这是顺道而行的基础和根本,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因此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由“中”心外用,通过“义”,做应该做的事,最终使天下谐和,那才是顺道而行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了“永中于道”,是道外用的最高境界,那才是最好的道,即“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如果时时刻刻能够做到了上面所说的“中”,那就可以说达到了“中庸”的要求。通过以上分析,“中庸”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内心修养达到绝对客观公允而至诚的“中”,二是外用能够时刻“中于道”,达到“和”的效果。由此看来,如果“中庸”之道畅行于天下,那天底下万事万物,就都能够循道而行、郁郁苍苍、各得其所,大山就不会因乱砍滥伐而秃芜,河水就不会因污染而鱼虾绝迹,社会就不会因道德不张而戾气冲荡,那当然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上就是《中庸》第一段的主旨思想。接下来的3000多字主要是就道体的平易幽微,修行“中庸”之道的发心,观天法地、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等修道的方法,通过诚心来修行“中”心等,展开宏大的论述。下面简单叙述一下。

道是平易不远、广大幽微的。每个人都处于道的法则中但不自知,这就像手握斧把砍斧子把一样,“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要想生孩子就要结婚,这每个人都知道,因此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每个人都知道冬天冷了加衣服,夏天热了减衣服,天亮了起床,天黑了睡觉,因此说“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A股指数K线图

但有些道却是幽微高深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比如股票指数的当天走向,“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如果知道了,每天就把握一个涨停板,几年下来你不就是世界首富了?

其实做到中庸于道是很难的,即使你能做到不贪恋官位、不贪图名利,甚至慷慨赴死,也未必能够做到“中庸”,即“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要立志修行“中庸”之道,就要像矫正过的直直箭杆一样刚强,不受任何影响,直奔靶心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绝不能半途而废。

箭杆取直为矫

在《中庸》中用了四个“强哉矫”来强调像箭杆一样发心修行中庸之道,“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在修行中庸之道过程中,要有定力,始终坚守好初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就是说要从内在做起,不要追求外在浮华。平时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虚伪,不要掩饰,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唯大丈夫能本色嘛。所以要“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在修行过程中,要从自身做起,在机会来临之前能够甘于坐冷板凳,“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绝不能不顾后果的“行险以缴幸”。达不到目的,不怨天不尤人,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目标,与他人无关,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即“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箭靶,布为正,皮为鹄),反求诸其身”。

顺道而行,要“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从祭祀天地、祭祀祖宗做起,从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做起,从修身、劝贤、亲亲等做起。

一个人只有修成了至诚之心,才能不受外界纷扰和内在情绪影响,才能达到“中”,即“诚着,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至诚之心也可以通过致良知的修行来达到,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通过诚心而明白事理,这是人的本性,“自诚明,谓之行”;通过学习修养、明白事理后,变得诚实的,是教育的功效,“自明诚,谓之教”。

在学习修养“中庸”之道过程中,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要下苦功夫,肯花比别人百倍的努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自己内心就一定能变得光明而至诚。

孔子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有人说,这是中庸的总纲。我的理解是,君子首先修养至诚的内心(尊德性),然后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道问学)广大精微的道学,到达高明的境界后,就能自然而然实现中庸于道(道中庸)了。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果其然哉!

相关文章

  • 一味社会良药——中庸之道

    说起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可是当年打倒孔家店的罪状一条,文章居然教导人们做事不偏不倚、明哲保身,这可是与革命文化严重相...

  • “良药”

    … 后悔是一味“良药”治愈懒癌

  • 淡定是一味良药

    淡定是一味良药 卿海燕 女王的皇冠QUEENSCROWN 淡定是一味良药 一群蚂蚁在大雨即将来临的时候,敏感地嗅到...

  • 一味良药

    夏天是一个燥热的季节,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泛红的脸蛋透着一丝光亮,在办公室偷偷的写作,仿佛已成我的正职一样,然而我只...

  • 一味良药

    钱,是一味良药,有明目张胆之功效。钱是人的胆,一钱呼百应,穷时见人性,富时知人心,一富遮百丑,一穷毁所有。 钱是感...

  • 简论人参功效

    人参 可以提神 可以醒脑 在关键时刻 还可以护住心气 避免被歹人恶言所伤 是当今社会 傍身不可缺少的一味良药 尽管...

  • 淡定是一味良药

    淡定是一味良药 卿海燕 淡定是一味良药 一群蚂蚁在大雨即将来临的时候,敏感地嗅到了危险,他们成群结队,开始了有条不...

  • 第一章第六节

    时间,是一味良药。让父亲们把伤痛擦干,把不开心忘却,甚至那一辈子的友谊。 “时间,是一味良药。上辈子欠下未完成的友...

  • 2018-04-09

    时间是一味良药 没有想象的苦 最后 却,无味成欢

  • 爬山是一味良药。

    爬山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爱好,更是一味良药。说它是一种运动和爱好这不足为奇,那为什么说它是一味良药呢。因为它可以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味社会良药——中庸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tf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