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在荆江南岸。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关于洞庭湖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诗歌,莫过于唐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01
一首出自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与王维并称为“王孟”的孟浩然(689—740)。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写于733年,那时作者44岁,游历长安,欲在朝廷谋得一席之位。
当时要入仕,除了参加选拔考试,还可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即向重要人物送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期盼获得对方的认可,最终选择主动推荐自己。这种方式被称为“干谒”。
孟浩然的这首诗正是一首“干谒”诗。
那年,朝廷的丞相正是大名鼎鼎的贤相张九龄。张九龄本身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诗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温暖无数游子的千古名句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能写出这么惊艳诗句的诗人,其鉴别诗歌的品味必然也别具一格。
孟浩然为这次干谒做了充分准备。他与张九龄曾有过交往,甚至交情还不浅,他熟知张九龄的喜好。
于是,他选择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作为诗歌背景,渲染气势,烘托文采,将自己想要入仕的理想暗藏于诗歌中,不卑不亢,表明心迹。
那么,他成功了吗?
如果从张九龄的反应来看,不出所料,大获成功。
读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时,张九龄大为赞赏,赞其想象力新奇,大开大合,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与气势磅礴,如一幅水墨画卷般呈现于眼前。
于是,惜才如金的张九龄极力举荐孟浩然。
可惜,即便有丞相的举荐,不太会考试的孟浩然还是未能中榜。
故而,如果从结局来看,其入仕的理想未能实现,此举以失败告终。
于是,孟浩然只能怅然而返,自此与仕途渐行渐远,走上了一条彻底回归山水田园之路。
而这条路上恬淡又壮丽的风景,正好与他纯粹又豪迈的天性相符,逐渐让他痴迷沉醉,激发他文思如泉涌,才情勃发,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令人赞不绝口的田园诗歌。
福兮祸兮?世事经历很多时候如洞庭湖上浩渺如烟的水汽,青霭入看无,当下谁能看得清,说得明?
唯有时间,能给予最终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珍惜当下,修身养性,韬光养晦,敬候佳音。
坐观垂钓者,无关羡鱼情。
02
另一首则出自诗圣杜甫(712-770)。许多评论名家认为,其气势及寓意远超孟浩然。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于768年,晚于孟浩然的诗作35年,距离杜甫离世仅两年。
当时杜甫不但生活窘迫,流离失所,健康状况也谓堪忧。他身患肺病及风痹,右耳已聋,左臂偏枯,像一位风烛残年的孤苦老人,令人心疼。
然而,他单薄的身体内却依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那气势磅礴的才情没有随老病而衰减,忧国忧民的牵挂未因穷困而消逝,这段时期的诗作反而沉淀得更加气象万千,想象力奇绝,文字驾驭能力如火纯青。
这首诗就具有代表性,其才思令人叹服。不愧为诗圣的大手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歌以家常话般平铺直叙地开场,表面看洋溢着一种梦想成真的喜悦与激动,但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困顿处境和坎坷一生的经历,不难读出其中蕴含的百感交集。
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从青丝到白发,不过朝暮之间。
岳阳楼和洞庭水风景依旧,但那个昔日朝气蓬勃踌躇满志的少年人,已白发横生,垂垂老矣。
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苍凉,涌上心头,犹如游子归家,两手空空,无言以对。
当我们还在为这种含蓄的激动和淡淡的惆怅不胜唏嘘时,诗人忽而豁然开朗,心胸激荡,笔墨千里。
登楼远眺,看到眼前这片气吞山河,海纳乾坤的浩瀚湖景,他完全被震撼住了。
此刻,饶是几多愁绪,也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留下的只有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位于湖南湖北交际处,源远流长,浩瀚无边,好似将古代的吴国和楚国硬生生拆分两边。
湖面水汽蒸腾,碧波如倾,水天一色,天地万物似乎悬浮在这片水面上,荡荡悠悠,此起彼伏,全然臣服于这片浩渺的水上空间。
那时他必定忆起年轻时登泰山的心襟激荡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势何其相似。
一阵寒风携着水汽兜头吹来,诗人一个哆嗦,好似从美梦中惊回现实。
战事纷乱,亲朋好友天各一方,失去音讯,自己只身拖着这孱弱多病的身子与孤舟作伴,与野鹤为友,不知何时才能觅到一处可以将息的港湾,何时才能返回魂牵梦绕的故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刚才东流而去的愁绪好像一股脑又回流,而且来势更为汹涌,瞬间将诗人吞没。
他也不再挣扎,陷入这片漫天愁水中。
想那千里之外,边塞的将士们正奋力拼杀,又有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上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危亡之际,自己却无力报效祖国,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惭愧。
那无尽的愁水化作滚烫的眼泪,决堤而出,打湿了褴褛的衣襟,由高楼凭栏处,坠入这片梦中汪洋。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位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始终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一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孱弱老者,面对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胸襟,谁能不为之动容?
两年后,诗人于一叶孤舟中,飘然而逝。时间带走的是他的衰老躯壳,而他的灵魂,却在诗歌中永生,在洞庭湖上,与乾坤一起,日夜浮游。
03
两首诗相比较,高下自分。有名家评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这是从诗句气势上看,而从忧国忧民的胸襟看,杜甫也远超孟浩然几多倍矣。
所以,杜甫是诗圣,然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