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智宇访谈《出家者说》有感 (文末附原文链接)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说:“我爹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这句话说了传统武术的大致修行次第。有人说这个次第不对,应该是见自己(练武),见众生(了解对手),见天地(感悟天地)。后来看了徐皓峰导演整理的那本《逝去的武林》,感到习武之人学到功夫后恨不得立刻到处找人比武,有点要见见天地的感觉,而见众生,也并不是指对手。
学佛也讲次第,在与佛法结缘前,我第一次听到龙泉寺,就是从柳智宇开始的。
那年听说有个北大高材生到龙泉寺出家了。当时我很不理解,况且柳智宇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光环:数学天才、奥数金牌、保送北大、MIT留洋...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子,居然归隐山林出家了,这得是受了多大刺激...?直到如今成为龙泉寺的一名义工,在上山听闻佛法的日子里,也能断断续续听到关于柳智宇(贤宇法师)的一些事迹,虽然我从来没能见到他。
见自己
学佛不是为了见佛,而是为了见自己。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学佛的理解。在《正见》这本书里的序言中就写到: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可以看到,学佛,从来都不是学“佛”,而是学“智慧”。智慧也分很多种,佛教讲的智慧是关于“心”的智慧,即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因果,以修心,很多人都讲修行既是修心。那“心”这个概念在佛教中究竟地位如何呢?在CBETA上查阅《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关于“心”这个字出现的次数,总共419800次。这是个什么概念?佛经佛经,那再查查关于“佛”这个字的出现次数,总共是565651次。把CBETA数据库中所有的经论加在一起搜索,“心”这个字总共出现在18790卷中,出现了1182637次,“佛”这个字总共出现在18773卷中,出现了1490845次。
在CBETA《大正藏》中的部分搜索结果可以看到,“心”这个字在佛经中的占比是非常大的,有佛就有心,几乎每一部经典,每一卷都与“心”有关。学诚法师也说过:“佛法相信,人们所感受的苦乐,既不是环境和他人造成的,也不是神灵的意志,而是自己内心的观念及由此观念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再想想我们平时,当身边朋友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们都会劝人:想开点。同样也是希望他人能够放宽心,避免越陷越深。由此可见,佛法既心法,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的一日三餐行住坐卧之中。学佛,就是从闻思修开始见自己。
摘录柳智宇访谈《出家人说》中的一段关于“见自己”的回答
记者:那您会不会考虑像您所说的西方国家的佛教学者一样,出家若干年之后回到尘世?毕竟作为居士也可以修行。
柳智宇(贤宇法师):这个没必要。有一回,一位我的高中老师来看我,劝我到大学里研究佛学。我告诉他,在一般大学里面,佛学是哲学系-宗教哲学专业中的一个三级学科,研究经费和人力的投入都非常不足,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有一些外国的佛学科系,上世纪比较红火,现在去读的人很少,已经快到门可罗雀的地步。所以真要研究佛法,还得靠出家人,有信仰,全身心投入,而且研究人员的基数有保障。他听了也比较支持我的选择。再一个,我不想受学术体制的限制,经常研究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细枝末节的问题,乃至于有违佛教基本立场的问题。这样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我希望在环境清幽的地方有一个小庙,我在庙里办一个小研究所,然后大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晨钟暮鼓,没有什么人来打扰,只剩下修行和思考。有空我还可以陪父母去世界各地转转。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见天地
佛教中的天地有多大?那可是三千大千世界,二十八天呐!(见下图,数学不好还真算不明白)
佛教三界二十八重天见天地往大了说,不是说要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觉得是要明了或者说悟出了天地的本质。佛教里天地的本质是无相。《金刚经》中说到:“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很大,但是也只是个假名而已,只是暂时的存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永恒的“世界”存在,世界也是和合而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个一合相的世界,以后也会慢慢变成空,从空中再生有。不光是指世界,《金刚经》中同时也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即便是佛法,也是非佛法。
见天地往小了说,也是要出去走走,不能成为井底之蛙。能够走出去见见世面,涨涨见识,感受到了小我,才能明白大我。心里要能装下世界,接受比自己强的,也不看低比自己弱的,感恩这个世界所有的赠与。我们以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反馈。平时我也会跟同事们讲,咱们创业别老想着去怎么着就改变世界了,想改变世界的人太多了,世界已经够乱了,咱们还是踏踏实实做点事,服务这个世界吧:)
摘录柳智宇访谈《出家人说》中的一段关于“见天地”的回答
记者:以您这些年的学习,您觉得佛法的意义是什么?您认为应如何处理佛法与普罗大众的关系?
柳智宇(贤宇法师):佛法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让我不会迷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是不断开发心的潜能,越走越从容,越走越有力量。佛法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慈悲与智慧让我能走入他人的内心,让我能分享大众的苦乐。我遇到佛法以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现在我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我渴望和每个在生命里相遇的人成为知心朋友,我能常常体会到与他人内心深处的联结。这样,他们都成为我生命中美丽的花园。当然,我也欢迎你们常来贤宇的花园走走。
所以当我转身之际,我发现身后是一片片清新的田园、秀丽的风景,充满了生机。这个世界上能有理解和支持我的人,能有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团队和伙伴,这就可以了。即便这些也会失去,还有一样东西能陪伴我,那就是我的呼吸,时时刻刻都与我在一起,带我回到当下,走向心灵的自由。所以即便这一生我一事无成,只要我努力过,我依然会觉得非常值得。
见众生
之前在山上看过一个纪录片(不是五岁菩提),里面有一段关于贤宇法师的采访。大概是,记者问:你觉得当今社会是需要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出家人?贤宇法师非常干脆的回答道:当然是需要出家人。颇为感动!
日本震后僧人为伤者祈福按照这个次第,我觉得把见众生放在最后是有一定道理的。见众生,意味着发心和责任,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所学所修回馈给众生,开花散叶。王家卫导演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十年开一宗。开宗立派,想成为一代宗师,必须经过自己,天地,众生。没经历过众生,就不能算是一代宗师,只能算是高手。这跟佛法是非常接近的。
佛陀见了世间众生的疾苦,觉悟之后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苦海中,于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传讲苦集灭道四谛法(初转法轮)。禅宗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也是如此。大乘佛教讲发菩提心,度众生,《金刚经》中说菩萨度众生不见众生相,拥有无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菩萨,对于出家人来说,弘扬佛法是由内发心而起,是一种精神力量的驱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管你信不信,接受不接受,法就在那里。
摘录柳智宇访谈《出家人说》中的一段关于“见众生”的回答
记者:在您的自述中,您的决定常常包含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考虑,可以看出您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是这个时代造福人类最为直接的、影响力最大的手段,您为什么一心选择遁入空门呢?甚至有人说,您的选择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您对此又是如何理解的?
柳智宇(贤宇法师):一切行业存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生存,而应该去寻找人的幸福,人的发展,让人能成为真实的自己。教育尤其如此。我从小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向我展现了世界的神奇,人类心智的伟大,打开了一片心灵探索的世界。我所关心的,是心灵的启迪、成长与教育。如何让人成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人,一个幸福而善良的人。 我一直在探索。 曾经我是一个过于理性而拘谨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我在佛法 及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与成长,前行的信心与力量,我看到了心灵的自由与宽广,因此我想去研究和弘扬它。
曾有一位中央领导到龙泉寺视察,他问我为什么出家。我说:“出国不如出家,很多大学生出国,都去为美国打工了,我要为中国文化服务。”领导听后很赞许,说:“我们国家培养的很多人才都流失了,你弘扬中华文化,很好。”
如果有天,因缘具足,在山上遇见贤宇法师,我想问他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
阿弥陀佛加持你平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