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梦灭
01
听了理学大师娄谅的一番教诲之后,王阳明改过自新,发奋学习。反复复习熟读的“四书五经”,“旧书新读”,加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辅助,不仅有了新的感悟,而且在文章写作方面也大有帮助,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为王阳明后来在乡试中高中秀才奠定了基础。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第二大圣人,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王华看到儿子捧着厚厚的《四书章句集注》在认真研读,自然很是开心。王华鼓励儿子要多和他人交流。
王阳明嘴上答应父亲,实际越读越入迷,除了读朱熹的文章,还花大量的时间读其他大师的著作。王阳明不但用心地诵读,还认真的做好笔记,写上批注。
王阳明如此静心于理学之中,当然是为了寻找成为圣人的方法,朱程理学强调修身养性,克已复礼,这恰是成圣成王的方法,这也是娄谅告诉王阳明“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的原因,只是年少的王阳明能够领悟多少,就全凭他自己了。
02
公元1493年,21岁的王阳明与郭姓同学讨论理学的成圣之首,王阳明认为,既然朱夫子说成为圣人的唯一方法是“格物致知”,那我们为什么不实践一下呢?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守仁格竹”。
在这里解释一下“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物知致”,意思是说穷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众所周知,《礼记·大学》把修身分为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王阳明要成为圣人,就先要从最基础的“格物”做起。
“守仁格竹”的失败,导致了王阳明对朱程理学的质疑,而我们知道朱程理学作为宋明时代的官学,其准确性在当时是无可辩驳的,但也是这次“格竹”的失败,让王阳明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03
“格竹”的失败,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他跑到杭州散心。在杭州,他遇到一位僧人,不视不言打坐三年,王阳明的一声大喝,触动了和尚。王阳明问和尚:“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念她吗?”和尚思考良久后回答:“怎能不想。”正是这句话让王阳明陷入深思。
为了修道,和尚竟然连自己的老母亲都不顾了,真是不可思议,泯灭人性呀!如果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成为圣人,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更谈不上为万世开太平。
在杭州遇到这件事,再一次的打击了王阳明,让他对朱程理学产生了全面的怀疑,其要做圣贤的理想暂时被浇灭。回家之后,他又开始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4174/0db553459e50582e.jpg)
今日文章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精进,前人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我们独立和深度思考!时代在进步,病毒都能变异,还有什么是不能变的呢???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