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法智慧&心灵抚慰上下求索佛法学思修
做“不请之友”还是“非请不说”?

做“不请之友”还是“非请不说”?

作者: 大智度彼岸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8:31 被阅读6次

我们学习佛法,如果没有法师大德善知识的引领教导,学习起来就会有很多困难。这时候,我们常常期望,不用我们到处去找,就能有一位大菩萨突然出现,帮我们破除一切迷惑和障碍,让我们在修学方面迅速取得大成就。

然而有意思的是,我常常听到一些法师说,佛法尊贵,弟子们应当以恭敬心祈请法师说法。法师们也必须待人祈请才能讲法。所以,很多法师虽然很有水平,但平时深居简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就更谈不上祈请他来说法了。

面对这个矛盾,该怎么办呢?其实,佛经里就有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佛经在谈到大乘菩萨的功德时,都会提到一句“常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这些大菩萨不必等到我们恭敬祈请,也不论我们处在什么境界上,都会主动找我们来,根据我们的根机,为我们种善根,讲妙法。

然而问题又来了。因为有的佛经也确实说了,佛法需要有问而答,待请而说。这样一来,佛经上的两种说法岂不是矛盾了吗?

这些问题,祖师大德已经考虑到了,也有相应的解说。比如,吉藏大师在注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时说:

为众生作不请之友者:四乘众生虽有根性,乐欲未生,不能请求。菩萨照机,知其堪受,即便为说,故言不请。闻必得益,目之为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大士以善法惠利众生,令同志修学,故名为友。肇公言:真友不待请,如慈母之赴婴儿也。

问:何故经中或云待请,或云不待请?

答:待请方说者,显菩萨重法之心。不待请者,显菩萨大悲敦至。又待请者,令前人重法。不待请而说者,令物尊人也。若请方说。则能说之人便无大悲,故人则不尊也。【《胜鬘宝窟》卷中 (之本) 】

大师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清楚了。简单来说,实际上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从重法心角度说,要待请而说;从大悲心角度说,应当不请而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可以死执的法则。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

对于我们学法的弟子,应当有殷重的求法之心,应当恭敬祈请大德法师如法如仪的为我们讲说正法。以这样至诚心求来的法,会有最大的加持力、摄受力,我们的收获也是最大的。

而对于弘法的法师来说呢,似乎应当反过来思考。就像吉藏大师说的,初机众生还没有生起欢喜求法之心,他就不可能主动请法。而法师则应当本着大悲心,观察机缘,主动为大家演说相应的佛法。

总之,这是个需要两方面为对方着想的事儿,如果倒过来只为自己想,就麻烦了——弟子们要求法师必须来给我们当不请之友;法师则抱定待请而说的思路,就会造成弘法者和学法者的脱节与隔阂。对佛法的长久住世就非常不利了!

相关文章

  • 做“不请之友”还是“非请不说”?

    我们学习佛法,如果没有法师大德善知识的引领教导,学习起来就会有很多困难。这时候,我们常常期望,不用我们到处去找,就...

  • 提问?

    什么叫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

  • 此地莫入

    医院,非请莫入。 监狱,非请莫入。 殡仪馆,非请莫入。 此是非之地,入则无好事。

  • 妙云居.初心

    常发善愿不忘初心, 常为众生不请之友。 常修忍辱不念旧恶, 常行精进不变随缘。

  • 四不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有宁静,而不冷漠的思想 有温暖而不耀眼的光芒 有懂得内敛的霸气和严谨地张扬

  • 非请,勿入梦。

  • 神僧普庵祖师记

    俄有僧来,名曰道存,自四川而来,师普庵曰:“此乃吾不请之友也,遂相徵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僧乃曰:“师再来人也...

  • 【上人法语】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今天是第二届志工研习会的圆满日,今天晚上我就以几段与志工精神内涵有关的法语来和大家共勉。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

  • 私教,请还是不请?

    本来,该不该请私教是个简单的问题,本来私教是一群有着过硬理论又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请个私教指导你,可以大大...

  • 非请勿入

    刚刚睡意朦胧之中,我的潜意识在朝我大喊大叫。“我恨他,想杀死他的那种恨,只是杀人犯法,他也罪不至此。”一瞬间我坐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不请之友”还是“非请不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rw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