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弟,我曾经对你无比看重。我以为我们可以永远并肩作战;但到最后,我们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也许我还不该放弃你,但承认吧,我们早就踏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路。“——雷神3
一
在1923年的北京,出现了一场著名的文化圈的家务事,那就是新文化的扛巅人物:周家兄弟闹起了矛盾,从此彻底断交老死不相往来。
鲁迅现在众所周知,他的弟弟周作人当时的风头比鲁迅还甚。由于周作人当时在北大任教,学生圈和文化圈知道他的人更多,言及鲁迅都称呼他为周作人的哥哥。他们当时是并肩作战的一对好弟兄。
事实上,他们的童年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淘气一起做各种小孩子们做的各种坏事。那时候,鲁迅打头做什么,周作人便是忠心耿耿的好伙伴密切跟随。
作为老大的鲁迅外出求学时,他也总是把这个弟弟带在身边:他到南京读书就让周作人也去,他去日本读书也把周作人也带了去。
可以说,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是鲁迅一手把周作人培养了出来。而且在做学问上比他的天才哥哥只多不少。
这也注定了这兄弟俩性格不同。鲁迅性格直爽有魄力,周作人性格委婉甚至是懦弱。这从他们的书法作品都能看出一二:鲁迅的字遒劲有力,周作人的字潇洒飘逸。


这也许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分离,因为周作人不可能只会听大哥的话,除非他不结婚。
结了婚的周作人无疑就像找了一个新的大哥新的领导,这个领导最终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他后半生的在民族气节上带来的耻辱都是有这个女人所带来。

二
从后来的照片上看,鲁迅菱角分明,周作人长得较为圆通,一如他们的字型一样。但初期周作人也许长得更为英俊些。
由于他们之前良好的兄弟关系,所以鲁迅在北京买了可以让弟弟的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开运动会的八道湾的大房子,以实现大家族在北京也能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但大家族的矛盾最终还是在北京城里逐渐显露。由于朱安不识字,家里的一切用度自然都由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来掌管。
这时候,日本人在中国的优越性就暴露了出来,羽太信子在人性里本就有的骄傲的本性在她看不上眼的所谓支那人这里就会无限放大。
她的吃穿用度自然要比中国人都要好,她的温和恭谦让不可能会用在中国人身上。作为女人,她在北京是一人独大的场面,没有人能够抑制她的各种无限的放肆的欲望,除了鲁迅。
鲁迅在文章里曾经批评过她过于挥霍的生活。鲁迅说他们哥俩的钱是用黄包车拉来的,而羽太信子却是用汽车拉走的。
在生活用度上,鲁迅应该也是当面说过她这个弟媳妇的,这也是她记恨鲁迅的很大的理由,并肯定对周作人说过对鲁迅的不满。
那么夹在中间的周作人可谓左右为难了,再加上他本身就不是大有主张的人。他是那种只要有人能管得了他吃喝啥事都不想操心的人。那么枕头风吹过的结论肯定是大哥做得不对。
矛盾最终的结果是两兄弟动起了手,他们小时候没做过的事终于在中年反而上演。
之后,周作人一纸书信结束了兄弟情,鲁迅带着母亲和朱安搬离了自己辛苦经营的家。
三
应该说,鲁迅实现大家族聚集的愿望是好的,但与他主张的新思想是相悖的,这注定了这场兄弟的悲剧,而且毫无逆转的可能。
后来的周作人失去了大哥鲁迅的指导,只一心地听老婆的话。他也从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大文豪蜕变为一个只关心故纸堆的避世的老朽,更糟糕的是他听从老婆的话去给占领了北京的日本人做事,成了彻头彻尾的文化汉奸,这成了他一辈子的屈辱。
他想要回避生活,这更给了羽太信子更多的发挥余地,生活也不会让过他,是个中国人都不会放过他。虽然他活了82岁,但他的后半生是在人们的唾弃中苟活。
也由于他有所谓细微处寻找生活乐趣的中国许多文人们的这种心态,他也才能活那么久。同时他也很会自嘲自己:寿多则辱!
他们的另一个弟弟周建人就不一样了,他除了和他们的哥哥一样有着极高的才华,但同时他因为和大哥鲁迅一直一条心思。他在世上的年华不但长久而且无比荣耀,享年96岁。
周建人是被哥哥们的才华埋没了的一代大家。他是民主促进会的创建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是个生物学家。
两个信号:他是自学成才,他曾执教于安徽大学。
他先是娶了羽太信子的妹妹芳子,但后来脱离,这也可能是他能保持民族气节的原因之一,因果就无法考究了。
那个时代的抉择本就是左右为难得很!
四
由此,我们知道,嫁娶什么人除了决定婚姻的幸福与否,跟关乎一个人的事业,更更关乎一个人的人生气节。在动乱年代,这个无疑很重要,在和平年代也不可小觑。
现在大家都再说三观问题,其实质也是以上三点:人生观即婚姻幸福度,价值观即事业,世界观即民族气节。
周作人常自得于自己婚姻的不离不弃,而对兄弟们的婚姻大加抨击。但就如鲁迅所说:“我先前一想到爱,总立刻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周作人的婚姻生活的完整完全是他忍辱偷生得来的,他和羽太信子的婚姻生活本就充满着鸡飞狗跳,最后都是他一味妥协才换得了片刻的安生。这跟他后来在政治上的绥靖态度一样,或者说先有了对妻子的无底线的妥协,才会有民族气节上的无底线的妥协。
当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鲁迅看的清清楚楚,故才有上述的感慨。
由于自己在婚姻上的无力感,他后来对鲁迅的感情生活大加抨击,并用封建士大夫纳妾来看待鲁迅和许广平。只能说兄弟俩的精神层次随着婚姻的不同而逐渐被拉开。
这就如现在的两批文人一样:一批对胡适的从一而终却夭蛾子不断的婚姻大加讴歌指责鲁迅诱拐女学生;一批就是对婚姻质量有所要求的人们对胡适婚姻的批判和赞美鲁迅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
如果让我选择,我想做许广平,退步到做朱安也行。但千万不要让我做和男人拼生死又要用大半生战小三的江冬秀。做朱安有什么不好?一有人供养生活水平一流,二没有婆媳矛盾,三不用伺候男人。
一句话: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配偶,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