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5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今译】:孔子想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仕回答说“弟子还不太自信自己的德行可以为官。”孔子听后很高兴。论语学记 第96篇
【学记】:漆雕开是孔子的弟子,漆雕氏(此姓可能是以官职为姓氏),字子开,开启之意,所以这一章出现的“吾斯之未能信”古人认为这个“吾”字可能是“启”字,因为弟子对老师不能自称我,按照礼义,得称自己的字。
夫子很少谈及为官之道,对于弟子为官的事情,几乎从不干涉。对漆雕开却是一个例外,夫子主动提出让他去做官。然而,漆雕开却表现的非常平淡,他认为自己还没有“为政以徳”的自信,在他看来,为官应当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在自己的德行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怕做不好,更觉得夫子所教的道,还没有完全深究,所以推辞。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自己的学生不听自己的建议,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愉悦。那么夫子究竟为何而悦?悦从何来呢?
记得清末名臣左宗棠,63岁抬棺入疆,抱着必死的信念,在后勤给养不足的情况下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的失地。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他们完全放弃了个人的荣辱和生命,去为更多的人谋福祉,为国家谋未来。之所以有这样一批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无不受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若身不能修,徳又不齐,很难从内心深处发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志向。由这一思想推理,不难看出孔子为何而悦了。若只是为了为官而为官,夫子断然是不会让漆雕氏去当官的,正是基于他的“好徳之心”纯一不杂,夫子才有此想法。若人人都能有漆雕开的志向,不愁清气不能满乾坤。
根据历史记载,夫子让漆雕氏为官的时间,正好是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若是他能同意,或许可以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呢!
【感悟】: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官者,德行需要过硬,为人者也是如此,世间的一切行为离不开做人,人成事亦成。
【注释】:漆雕开以未能细究于道而不肯为官。为仕为徳,公私之间。为道之心越切,为官之心越淡,利他之心越浓。为政不在利禄,只谋徳行于世也!
漆雕志于道
不肯为官绕
学人当习雕
为官必成效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漆雕开:孔子弟子,漆雕氏。
弟子在师前自称名。漆雕开名启,后人误书以吾。
出仕将以行道,漆雕开不愿意出仕,言对此事未能自信,愿学问修养益求自进,不欲遽从政。
孔子并不以不仕为高,然亦不愿其弟子热衷利禄,汲汲求仕进,故闻漆雕开之谦退而喜悦。
《论语讲要》:孔子派漆雕开为仕。开对曰:“启,为仕,未能自信。”孔子悦之。郑注曰:“善其志道深。”
《论语正义》:依阮说,漆雕氏必须其职掌漆饰雕刻,以官为氏者也。夫子使开仕,当在为鲁司寇时。
由开之言观之,其平时好学,不自矜伐,与其居官临民谨畏之心,胥见于斯。其后仕与不仕,史传并无明之。家语谓开“习尚书,不乐仕。”夫不乐仕,非圣人之教。
夫子谓:“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路亦谓:“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开之言“未能信”实以仕进之,道未能究习,而非不乐仕矣。
《论语集注》:程子曰:“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夫子说之。”又曰:“古人见道分明,故其言如此。”谢氏曰:“开之学无可考。然圣人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至于心术之微,则一毫不自得,不害其为未信。此圣人所不能知,而开自知之。其材可以为仕,而其器不安于小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夫子所以说之也。”
《论语义疏》:范宁曰:“开知其学未习究竟治道,以此为政,不能使民信己。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汲汲于荣禄也。”
《论语点睛》:唯其信有斯事,所以愈觉未能信也。今之硬作主宰,错下承当者,皆未具信根故耳。“寡过未能”,“圣仁岂敢”既不生退屈,亦不增上慢,其深知六即者乎?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