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阳历的3月12日,是众所周知的“植树节”。昨天晚上,我才知道,今天还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是“田事儿节”。这几个字,是我根据字音自己揣摩着写的,不知道对不对。
图片来自网络昨天下午,接到老爹电话,说家里的网络连不上了。自从教会了老爹上网,现在他对网络的依赖与日俱增。在电话远程指挥无效的情况下,我只好开车跑了一趟。
重启了几次路由器后,网络终于“修好”了,我歪在沙发上,开始用手机上网。彼时,先生打来电话,为晚餐请假。于是,临时决定留在娘家混饭吃。
娘说,擀面吃吧,说完就进了厨房。手擀面,是娘的拿手饭式。我对吃什么,一向没什么意见,于是,继续在手机上埋头码字。
只听得厨房里一阵“叮当”作响,等我从手机上拽出眼睛来,发现爹和娘已经在茶几上摆好案板,准备包饺子。
"咦?怎么又变成了饺子?”
“明天‘田事儿节’了,咱吃‘龙牙’。”
“‘田事儿节’,到底是啥节?竟然连饺子也变成了‘龙牙’?”
我放下手机,准备洗手帮着造“龙牙”。
爹说:“你查查,看网上怎么说?”
“网上还有这个?”娘好奇地问。
“有!”爹的语气里有隐隐的自豪。
“就查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爹一边跟娘显摆,一边指挥刚放下手机的我。
爹上网的水平,现在是与时俱进。刚开始,只会看新闻,之后,学会了用百度搜索,看微信。前几天出门旅行回来,又学会了发朋友圈。
我看他俩兴趣挺高,就抄起手机百度了一下,然后念给他俩听。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也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即填满谷仓。 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时,一位仓官毅然私自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以一己之命救了万众苍生的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并在囤中撒以五谷,以表达大家填满谷仓救仓官的心愿。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
“填仓”佳话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是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从这天起,农人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对!对!就是这个节,只是叫法不一样。没想到,这个节还有这么多讲头呢!”娘一边听我念,一边感叹。
“‘田事儿节’,咱们那儿也兴打囤,院子里打粮食囤,屋里打钱柜子,而且必须得在出太阳之前把囤打完。”
娘这么一说,我还真有印象。那时候,爹总是在院子的正中,一只手拿着盛草木灰的簸箕,一只手拿根木棍轻轻敲着簸箕,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里面套一个小圆圈,中间再画个“十”字,一侧还画个小梯子。“十”字上压块砖,砖下面压一把麦子、玉米、豆子、高粱等,一共五样儿。在屋子的一角,再打个长方形的“钱柜子”,中间用砖压上几枚硬币。
那时候,估计鸡和孩子们最喜欢过这个节了,因为等太阳一出来了,砖头下面的粮食和硬币就都有了主儿。
爹乐滋滋地听我念完,说:“咱来这儿头几年,还打过囤哩!”
“这儿”,指的是现在城里的家。不知不觉,他俩从老家的小村庄“移植”到小城,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可在他们心里,小村里的那方院子依然是魂牵梦绕的家。
“怎么会?你用啥打的?这儿,连把灰都找不到。”娘说。
“我记得打过的,就在客厅中间,当时,你只让我打了个钱柜子。还说,不种地了,没粮食可收了!”
“现在,连钱柜子都不用打了,钱都存在卡里、手机里了!”我打趣道。
我们仨,一边聊,一边包饺子。自从学着写文,我极喜欢听他俩聊之前的老事。时不时,还会就某个细节“采访”一下他俩,被采访过的某个情节,也会不时出现在我的某篇文章里。文章每每发到群里,老爹就会念给娘听。两人还会就某个记不清楚的时间节点或者故事情节,展开热烈地讨论,相互质疑,彼此佐证。
爹娘早已离开土地多年,但照样关心农事,挂心农时。只要说起相关的话题,就刹不住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出错的机率越来越高,但与农事,与老家有关的事情,却仿佛已经牢牢地镌刻在他们的生命中。
他们对追忆流年乐此不疲,因为那段岁月虽然辛苦,但却是他们生命里最年轻而闪亮的阶段。
虽然今天的“田事儿”节,已无“田事儿”可做,却依然让人心生欢喜。
网友评论
真情娟秀勤作酿,堪比虞美人中倩。
百花春色千千万,唯有此女最鲜艳。
荣耀得此环日月,深交毕生终无憾。
这些古老的仪式,真不应该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