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我初读李清照时的独特记忆,那种扑面而来的阴郁、悲凉至今难忘,是什么样的心境下,李清照才会有此感受呢?后又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中无不透露着易安居士不凡的气魄与不愿临阵脱逃的铮铮铁骨。纵然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在那个女子不便抛头露脸的时代,她仍躲不过命运多舛,一生跌宕起伏,却从未放弃生的希望,是我眼中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01 情怀是年少青春时的行乐
正如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出身书香名门,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也曾懵懂、青涩,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此时的她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所以会有“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慵懒与无忧,会有“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肆意与欢愉,会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兴致,也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般的惬意生活与感触,那个时代的她是幸运的,生于官宦之家,饱读诗书、饮酒赏乐,点睛之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显然,那时的李清照未能预知往后生活,没有杞人忧天,只是尽情享受当下。
幸运如她,彼时的我,是母亲心中“要争气的女儿”,是外婆嘴中“要懂事的外孙”,是外人眼里“有些孤僻的乖孩子”,没能体会豆蔻年华本应拥有的千分之一,只是不停的忙于家务与学习,以至于到现在,我还常常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无时无刻都应想着工作、学习与生活,不能停下也不敢停下,唯恐被生活抛弃,丝毫不敢懈怠。太多焦虑、责任让我变得越来越难开心起来,即便现在生活有所保障,依然觉得抗风险能力太弱,要继续强大自己,可这些枷锁也会有明天吗?
及时行乐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至少她找到了当时的自己,没有因为环境所迫,不能读书、写字、作词,她会像个孩童一般荡秋千、游船观光,也会培养自己的爱好,吟诗作赋。
珍惜当下,享受当下,何错之有呢?为何不能卸下心中包袱,拥抱生活呢?不再战战兢兢、步步为营又会怎样呢?
毕竟无人知晓等待明天的会是惊喜还是意外!
02 气魄是沧海桑田中的决心
结婚初期的李清照,有过短暂的快乐与幸福,与丈夫赵明诚门当户对、琴瑟和鸣,日子简单、舒坦,但随着丈夫出仕,李清照开始了与丈夫两地分居的生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仅仅数字,对丈夫浓烈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然而,随着丈夫官职的变化,李清照不得不跟随丈夫,开始漂泊的后半生,但这也未能改变她广阔的胸怀,尤其是在金兵南下,丈夫弃城而逃时,她赫然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铿锵绝句,表现出巾帼英雄的决心与气概。
金兵入侵、丈夫染疾身亡、所携文物散失殆尽……一系列的变故,没有打倒这位奇女子,反倒是让她的审美融入了更加悲怆、独到的一面,小词清丽婉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依然向往爱情,热爱生活。
然天公不作美,晚年遇人不淑,处境堪忧,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李清照没有踟蹰不前,而是毅然做出了在当时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和离。不具备提出离婚的资格也好,面临牢狱之灾也罢,即使是几百年前,她已然懂得及时止损。
当我们深陷生活的泥泞之中,犹豫不前时,不如看看这位宋代才女如何应对沧海桑田。生于书香门第,但乱世从未停止,年少时,还能在父亲的庇护下安枕而卧,可婚后不久,就要开始自己的半生漂泊,唯气魄与决心自救。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时代女性的我们又何必囿于一方?
03 智慧是历经磨难后的豁达
关于李清照的晚年记载虽然有限,但大概可以知道是清苦无依,早已习惯穿着朴素、粗茶淡饭,与早年生活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比起中年时的颠沛流离,也算安定、清闲。
可无论哪般沧海桑田、荆棘载途,李清照都能泰然处之,这背后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是历经沧桑后的大智若愚,是对人生起起落落的坦然,是遭受生活百般刁难,仍然怀揣美好希冀的豁达。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有幸运、有不幸,有甘甜、有苦涩,有荆棘、有坦途,众生芸芸,大抵如此,但这位宋代才女却能有如此的情怀、气魄与智慧。
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晚年完成了《打马赋》、《打马图经序》等颇有寓意的作品,就是这份坚韧与豁达让李清照活到了73岁高龄,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生于当下和平年代,远离战争磨难的我们,难道不是已经足够庆幸了吗?身为新时代女性的我们,既能接受高等教育、自主选择人生,何不享受当下,事事学会及时止损,乐观豁达地度过余生呢 ?
(夕楼原创作品,原创不易,感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