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肖培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能力,使之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说话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学习,必须在“说”上下功夫。语文课,要让学生敢于亮声,乐于亮声。
这里的“亮声”首先是读,包括朗读和默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学语文,多读一定没错。语文教学是和读书紧紧相联的,朗读更是进行口语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新课标特别重视读,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钱理群教授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和指导学生朗读文章,由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增加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老山界》这篇文章重进教材,学生对红军长征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的体验,单纯依靠教师理性的分析很难走进作品的境界,教学很容易概念化和标签化。先用插图引导学生进入重点语段的教学,又借助朗读开展课堂教学的高效对话,对红军战士黑夜行军过程中的语言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揣摩和感悟,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课文中这三句呼唤语的诵读,很有代入感。让学生注意呼喊句中的感叹号,指导学生“呼喊”起来,去感受翻越老山界时的情境和情绪,产生共鸣。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敢读,放不开,声音极小,感情平淡,就让他们加上语气词再来读读。“嗨!不要掉队呀!”“嗨!不要落后做乌龟呀!”“哈!我们顶着天啦!”这一加,果然不一样,学生不但读出了气势,还读出了红军的精神品质。结合这三句呼喊语的朗读,学生展开讨论,读读说说,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在朗读中理解语句的内涵,对红军精神的体悟也因此更为深刻。《紫藤萝瀑布》一课中,抓住“我在开花”一句,让学生扮演紫藤萝花反复读这句,读出不同的重音位置,唤醒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读法,对这句话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从紫藤萝强烈的生命宣言里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传递出“用花的姿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在,面对风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亮声,还要求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真实发生的语文学习,学生要敞开心扉,主动分享,真说多说,畅所欲言。语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有备而说、有话敢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才能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言,知行合一。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畏惧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课堂教学不能只盯着班级里少数的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不能只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小范围对话,要着眼于全班,尤其是那些怯于表达、逃避发言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他消除畏惧感,重树自信,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学生的发言很多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出延迟评价,等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引导讨论,适时点拨。问题的设置和抛出,都要充分考虑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强化学生敢于、乐于、善于表达的习惯。教《一棵小桃树》,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帮助作者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同学们纷纷发言,“谢”“爱”“怜”“念”“愧”等字各得其意。角落里的一位女同学,她站起来沉默了一会儿,惭愧地说“我没想好”。教师及时抓住这句“我没想好”,鼓励她从四个字中选择一个字,女生思考后用一个“好”字来表达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为自己赢得一片掌声。受到鼓励后,女生学习更加自信,更加投入,也带动了更多学生亮声亮剑。自然发生,自然推进,真实成长。开口读,开口说,乐说,善说,并以此带动写作,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能说会道”,语文的学习才真有实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