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就有佛道之争,就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则是土生土长的。其实学佛之人如果认真读一读《道德经》会发现文字表达虽有差异,但其道理是相通的,这也就是在中国儒释道能融为一体的原因。
一、在真理上,真如与道都无法用语言描述。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金刚经》也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无有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二、世间一切相,皆是虚幻,相对而生,没有实体。
《道德经》说: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法宝坛经》云:“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水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惇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三、无为。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四、超体验。
《道德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无学。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坛经》云: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名为真性自用。
说说佛法与道法相通之处(转自“普通人看世界”)李茵LIYIN年轻十岁驻颜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