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读茶学经典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
跟我一起读《茶经》14· 唐时蒸茶有讲究

跟我一起读《茶经》14· 唐时蒸茶有讲究

作者: 爱茶闲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5-19 22:00 被阅读18次

        唐时,茶为蒸青饼茶。按现在六大茶类分,则属绿茶。

        而今,蒸青绿茶已不多见,唯有了湖北的恩施玉露和日本绿茶,其他绿茶一般都采用炒青工艺。

        将绿茶压饼的更是少见,基本没有。

恩施玉露

        制茶工艺决定了制茶工具的配置,或者反过来说也行。一直到元代,陆羽时代的制茶工具大多尚在使用。

        到明代,炒青工艺出现,加上“废团改散”的革新,自此,制茶工具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茶经·二之具》中记载的很多制茶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能你会说,既然都不用这些工具了,还读它干嘛?何必耽误功夫呢?

        嗯,也许你有道理。

        但作为一个习茶之人、茶文化传播者,我还是觉得应该以一种恭敬谦逊之心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这不但是出于对茶圣陆羽和经典的敬仰,也非常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茶历史,对茶文化有更完整的传承。

      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仔细品读《茶经·二之具》。

        今天的主题是——唐时的蒸茶工具及工艺。

原文: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意思是: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锅,要用锅口向外翻有唇边的。

唐  茶釜

        陆羽提出茶灶不要有烟囱,是为了使火力集中在锅底,可以充分利用锅灶内的热能。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茶灶》诗云:“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描绘了当时茶灶不用烟囱的情形。

原文:

        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bǐ)之,篾以系之。

        意思是:  甑,或者木制或者陶制。腰部不要突出,用泥封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锅中的热能)。甑内放竹篮做隔水器,并用竹篾系着(以方便取放竹篮)。

        甑,古代用于蒸食物的炊具,类似于现在的蒸锅。

唐  陶甑

        以上介绍了蒸茶工具,每一件都甚是讲究,不但注重功能的合理效用,更兼顾工具的方便实用。又一次体现了“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

        了解蒸茶工具之后,再来看看蒸茶方法。

原文:

        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穀(gǔ)木枝三桠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意思是: 开始蒸的时候,将茶叶放到竹篮内;等到蒸熟了,将茶叶从竹篮中倒出。锅里的水快煮干时,从甑中加水进去。还要用三杈的穀木制成的杈状器,抖散蒸后的嫩芽叶,以免茶汁流失。

        蒸茶流程方法介绍可谓细致、简洁、明了,一读就懂,一懂就会。是茶圣陆羽的风格。

现代 木甑

        从蒸茶工具,到蒸茶流程及注意事项,犹如茶圣陆羽他就站在身边一一为你讲解示范,有如身临其境。

        可见,陆羽确实是真正的茶人,是亲自动手行持茶事之人,是“精行俭德”之人。不然不会对茶事如此熟悉精通。

      《茶经》也不会是空中楼阁凭想象而编撰出来的,而是来源于陆羽自身的茶事经验,完全是真实可靠的教科书或者茶事指南。这对当时和后来的茶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茶事规范,对茶及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举足轻重。

      陆羽,当得起“茶圣”的称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我一起读《茶经》14· 唐时蒸茶有讲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lc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