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神目如电,暗室亏心
意即:即使有人在暗处偷偷做了什么昧心之事,也难逃神明洞悉一切的眼睛。
然而波云诡谲的世道,纷繁复杂的人心,莫说宇宙之中本无“神明”,就算是有,又哪来的那么多只“眼睛”时时刻刻盯着人的一言一行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司马迁对人之本性洞若观火,一语中的。世道多变,祸福难测,然而人性之追名逐利在历朝历代惊奇的“初衷不改”,有增无减,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至今日已经达到一个“峰值”,以至人伦颠倒,天良磨灭,道貌岸然、虚与委蛇之人比比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变成了“人防人”“心隔心”的炼狱。
天下之大,奇闻不绝,俗世中人茶余饭后乐此慷慨激昂、评头论足,面对镜头,显唇舌锋利,思虑过人,凛然豪强,一字一顿皆铿锵有力,快意恩仇,爽发干练模样。然此等人现实何也——为父不慈、为母不刚、为兄不仁、为姐不良、为子不孝、为友不昌……
激昂与己无关之事,慷慨勿己出力之人。大恶未有其胆,小恶盈曲于肠。集刻薄、寡恩、媚上、欺下于一身;纠怨怼、愤懑、寡廉、鲜耻为一体。实为跳梁小丑而不自知!
一则生活,一则文学。如果说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矫揉造作之态,那么文学领域里更是诸多无病呻吟之人。
金庸在明报上连载小说,其实和现在网民在网络平台上注册一个写作账号写作并没有本质区别。但为什么现如今“网文”的水准之差,可谓“牛鬼蛇神”的聚集地,群魔乱舞。究其根本是因为读书太少,积淀浅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缺失。拿金庸为例,几乎所有作品无不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行、阴阳、医道、棋艺、茶酒、释道儒……就连给人物取名也符合人物设定,尊重历史背景,或出自典籍,或出自名篇,让人拍案叫绝。
但现在网文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金古梁温”的时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粗俗浅陋的对白、荒诞不经的逻辑、情色爱欲的情节恰恰能够迎合文化水准及格线以下的受众,这是文字的普及和下移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群众性审美下滑,通俗性占主导地位。
这不见得是一件很坏的事,但也绝不能算是一件好事。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无论做人还是写文,始终少了一丝崇论闳议的调子,人人为己,深入骨髓,还真有一点“犹太人”的影子——精致利己,绝不利他。积攒到一定地步,很有可能历史性悲剧会再次上演。从社会诸多恶性事件,就不难看出,这个社会的病态已经显露冰山一角。
热点面前,能叫嚣绝不惜声;
困难面前,能退缩绝不出力。
是非面前,能附和绝不反驳;
利益面前,能错取绝不错过。
现在还有人能写得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赤诚之言吗?
现在还有人拥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悯胸襟吗?
大奸似忠,大伪至善,令人扼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