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先生《青春红楼》系列包括了《微尘众》1、2、3,以及《梦红楼》,一共四册,都读完了,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和认识。
第一,蒋勋先生的酣畅。曾经读过《蒋勋说红楼梦》八辑本,知道蒋先生书读得细致,有真实的体验。一路读下来,觉得蒋先生如百岁长者,一身素白,坐于千年古刹,背后是佛祖悲悯的目光,大殿里檀香环布,氤氲缭绕,借着微微的烛光,蒋勋先生说一个似乎遥远,又似乎很近的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也有他,一边说一边评论,细心地体贴生命的悲喜。庄严中有弥漫着一种轻松,活泼中又有刻骨的悲伤。
蒋勋先生说的不是道理,而是极其个人化的阅读体验。就像吃过梨子的人,在述说自己吃梨子的过程和对梨子的感觉,你不需要去辨别对,或者不对,也不必去评论他说的是深,还是浅。他说的是蒋勋的红楼梦,说的是蒋先生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说的是自己建构的一个红楼世界。这样的红楼解读,避开了繁琐的考证,漫无边际的索引,还有无限的思想挖掘,蒋勋先生直接从文本入手,从文本的语言开始,开始自己的红楼建设,开始自己的言说,娓娓道来,贴心温暖,有滋有味。
第二,蒋勋先生的菩提。蒋勋先生的酣畅。来源于深厚的涵养和对人世无尽的悲悯。蒋勋先生是个美学家,对美学通达,历史掌故随手拈来,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蒋先生说红楼,遍布着生命的韵致与情调。但仅仅如此,也还不够表达蒋勋先生的深刻,蒋勋先生的深刻源自于对众生的一种宽容和刻骨铭心的悲悯。因为宽容,他开始在自己的晚年,在生命最为成熟的季节,关注微尘众一般的红楼小人物;因为悲悯,他看到怡红院像一座大雄宝殿,看到红尘中的怡红公子像一尊救苦救难的菩萨。他的悲悯使他销融了对恶性众生的远离与不屑,贾瑞,贾雨村,贾芸,贾环,王仁……并且销融了我们长久以来,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贴上的一些生硬的标签,大海一般的悲悯和大海一般仁慈,销融了阶级、对立、斗争这样一些令人不快的政治术语,心灵开始变得柔软。
能看出怡红院是大雄宝殿的,能看出怡红公子是菩萨的,也只有自己是菩萨的人才能看出来。如果说这是美学家的蒋勋先生,或者说评论家的蒋勋先生,真不如说是菩萨蒋勋先生!
第三,蒋勋先生的干净。能把一个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这是一项伟大的本领,能把一个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更伟大的本领。蒋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人,蒋勋先生通过一生的磨练,具备了这个“更伟大的本领”。难怪那么多的人热爱蒋勋先生,热爱蒋勋先生的红楼,因为这里面不仅充满了菩萨的悲悯,不仅充满着青春的热血,不仅有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寻与关注,还有蒋勋先生神奇的语言。不能不承认蒋勋先生文和质进行近乎完美统一的语言天赋,他使用的语言干干净净,表达着一种干干净净的思想,以其心净故国土净,蒋勋先生用心建造了一个清凉的红楼世界。
听蒋勋先生的录音,阅读蒋勋先生的作品,都是一种享受,所以听的过程和阅读的过程都是享受的过程,蒋先生的语言没有杂质,一如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美玉,充满质感,润泽清凉,细细品味,里面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所谓“悲凉之气,遍满华林”。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本质,也就是世界的本质吧!佛陀说:“此是苦,汝应知!”我们知道了吗?
真懂红楼的人,都是把自己放进红楼里的人,而蒋勋就是那个把我们带进红楼的人。
真的能读懂红楼体悟红楼,这距离了知诸法实相已经不太遥远了,蒋勋先生把红楼当做佛经来读,这样的说法说明蒋勋先生的见地十分高明,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再说一遍,伟大的作品都是一面镜子,里面照见的只是我们自己。
感恩蒋勋先生,享受蒋勋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