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艺术之家今日看点
他酷爱读书、通晓算术,为何又提枪入战场?—— 品读《三国志·姜维

他酷爱读书、通晓算术,为何又提枪入战场?—— 品读《三国志·姜维

作者: 谷离子 | 来源:发表于2016-11-27 09:19 被阅读0次

    获取授权

    文集目录《谷离子 —— 品读姜维传》


    前情提要

    各位历史迷,大家好。

    回顾上期内容,我们简单温习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生平,以及姜伯约名字的由来。

    愿你做一个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人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第一期

    在这期内容里,我们将解读一下青年姜维的故事。


    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何谓“少孤”?就是幼年父母双亡,或者父亲去世的意思。那么,少年姜维的身上发了什么呢?

    且看第二句,“与母居”,这说明“少孤”的意思在这里是幼年丧父。不到20岁的年纪,姜维的父亲姜冏便离世了。至于离世的原因,后面将有细说。既然陈寿提到了姜维与母亲一起生活,各位读者,请想一想,倘若姜冏未给姜维取表字,姜维自己势必不会用“伯”作首字,这再次说明了姜维的表字应该是由姜冏亲自所取。

    本句最后一段,“好郑氏学”。这一句往浅说,很简单,姜维喜欢郑玄的学问。而往深了说,陈寿这么写姜维,却是给我们这些读者留了一个很大的坑。

    谁是郑玄?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北海高密人。(谁还是高密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关于郑玄的生平,我们可以参考《后汉书·张曹正列传》中,范晔编写的郑玄列传。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郑玄。

    郑玄画像

    郑玄长大成年先入了太学,学习易经、历法以及算术(《九章算术》)等,又师从张恭祖学习《尚书》、《周礼》、《左传》等等,最后来到关中长安,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学。学成归来已经四十多岁,郑玄开始广纳门徒,自己开坛讲学,注解群经。

    郑玄最重要的成就,便是注解编辑了“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除此之外,郑玄还注解了《毛诗笺》与《易经》等,初步统一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说法,将经学推入了“大一统”时代。因此,郑玄的著作被后人称为“郑氏学”,可以说在当时真是牛逼得一塌糊涂。

    那么,姜维喜欢郑氏学,我们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姜维喜欢看郑玄所注的书籍;第二,姜维推崇郑玄注解的言论。从第一点来看,我们推测姜维应该至少熟读过郑学所注的书籍,例如“三礼”、《易经》(后期文中将提到有关易经的内容)、《毛诗》等,或许还对算术与历法有一定基础(“仕官上计掾”,后文将有阐述)。从第二点来看,郑玄作为儒家经学大师的代表,自然推崇的是经典的儒家思想,简而言之,即“仁、义、礼、智、忠、孝、悌”等等。那么,姜维既然喜爱或推崇郑玄的言论,就势必在个人日后的言行当中,展示出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这里暂且说这么多,且看后文的解读。)

    裴松之在注解本段的时候,特意加入了《傅子》中的评论。傅子,即傅玄,西晋北地人,年龄比姜维小十五岁,可以说和姜维是同时代的人。这样一个人的言论,单单从时代的角度来说,可信度非常高。从内容上说,裴松之选用傅子的言论放在此段,大体上是用来表述姜维的个人基本风格。

    “好立功名”,泛指喜欢树立功绩和名声。这种喜好其实很正常,在当时来看,可以说三观非常端正,是读书人的正常喜好与奋斗目标。但是,裴松之特意将这段评论加入进来,我们可以推测姜维对于功与名应该是异常热爱,比一般的人更要热爱,甚至陷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他后面的人生轨迹中,将有几个典型的事件来说明这个风格)。

    “阴养死士”,表意上是说,私下招募兵士。在这里,我们不如解释为私下结交豪杰。他为何要私下搞这么一手?又为何要结交豪杰?豪杰有何用?请看上文对姜维学问的阐述,试想,一个如此热衷于儒家思想的人,可见其结交豪杰的目的肯定不是要造反。我想,这应该要从当时西凉地区的人口构成入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西凉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不仅仅有汉族人,还有大量的羌氐部落。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氐羌复叛”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显然东汉王朝早已无力压制这些少数民族,不然凉州的治所为何要从西边的姑臧县,东迁到了天水的冀县呢?姜维未来的日子里,势必要多次和这些异民族打交道。然而,东汉王朝在凉州的势力已经逐渐减弱,朝廷无法提供更多的兵力来维持当地治安与稳定。我们可以简单推测一下,姜维结交豪杰的目标,正是借助这股力量来打击异民族的侵扰。

    “不脩布衣之业”,其中“脩”同“修”,作为动词的时候表示修建、治理和研习的意思。(参见《左传》、《周礼·太宰》和《诗·大雅·文王》。)这段话简而言之就是,不想做普通人做的事,说明姜维从小就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不想花费精力在普通老百姓天天思考的事情上,例如,儿女情长和衣食住行。


    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看到这里,寥寥十个字,姜维成年长大了,与其他名人一样,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不过,陈寿此处的描写比较简单。按照当时汉代的仕官制度,一位士子要当官,必须在当地推举为“孝廉”,才有资格进入职场。“孝廉”即是孝子与廉吏的意思。

    在一个地区里,可以被举为孝廉,是有名额限定的。例如《后汉书·丁鸿传》中记载,“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由此可见,能被举为孝廉的年轻人,一定是在当地数一数二的人物。

    不过,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得各地学府纷纷关门歇业,而朝廷也无暇顾及百姓们的教育,连权贵们也不一定有能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健全的教育。请设想在乱世之中,人们唯有保命为先,权贵们也不会例外,没有真刀真枪的本事是不行的。而对于读书这件事儿来说,不仅需要一个安静安全地环境,更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当年郑玄西行游学,到了长安也不敢再前进,想必是忌惮凉州这些异民族。

    后人都说,凉州产良马,凉州出良将。各位读者,请回忆一下,这凉州难道就不出谋士大儒吗?(后文中会略有提及,请稍安勿躁。)

    陈寿并没有写姜维举孝廉的过程,而是直接说他仕官于郡中,出任上计掾,可以再次反映出姜氏家族在凉州的大族地位,而举孝廉这件事来说已经没什么必要了。

    那么“上计掾”是什么样的官职呢?所谓上计,简单来说,就是往上级部门汇报数据。对于郡的级别来说,上级部门便是州。上计掾需要向州府上报何种数据呢?《吕氏春秋·知度》中说,秦汉时期的地方官员在年终的时候,将境内的户口、赋税、诉讼、盗贼等数据编纂为册上报给朝廷,以此作为成绩来考核当地官员。

    那我们仔细想想,将自己置身在这个职位上,面对这么多数据,没有计算器,加减乘除,没有一点算术能力,是万万不行的。(大家有空可以去买本《九章算术》看一看,里面有些题目,真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如果有机会,我会开个专题,专门讲讲这些。)

    《九章算术》首页

    但是,这些数字并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整个郡或者州的宏观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如同一个郡的国有银行里的存款一样,属于机密数据。如果这些数据遗落到了敌人手里,如同在敌人面前裸体一般,哪里薄弱,哪里坚固,一眼便知。

    因此,上计掾不仅仅要保管好这些数据,更要亲自登门,送到州府或者中央朝廷之中,当面对州牧或者皇帝述职。所以,上计掾这个职位非常重要,是汉代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大家猜猜还有哪位三国名士也是从上计掾做起的呢?)

    那么,姜维作为天水郡(推测)的上计掾,直接要面对的上司便是凉州牧或者刺史。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姜维入仕前后的凉州牧或者刺史是韦康。韦康死后,凉州被暂时并入雍州,受到雍州刺史郭淮的节制。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姜维与郭淮应该是相互熟识的。(后期内容会讲述韦康的故事。)

    陈寿继续说了,“州辟为从事”。姜维从郡级官员,变身为了州级官员,这就是人人羡慕的升职呀。可是“从事”是什么的呢?就是州牧的文秘,相比上计掾的工作内容,这职位对饱读诗书的姜维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原本掌握着机要内容的姜维,打本升级从市政府出来,走入了更高大的(副本)省政府。可想而知,“好立功名”的姜维此时内心一定是激情澎湃。

    如果说仕官之路如此平步青云,那后面就真没什么故事可以说了。

    然而,在一切看似蒸蒸日上的时候,在我们青年姜维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无法挽回的事情。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期待后期。


    下期预告

    姜维的父亲姜冏战死之迷(上)——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第三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酷爱读书、通晓算术,为何又提枪入战场?—— 品读《三国志·姜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ag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