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麦
“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出生于社会底层的李斯,深深知道,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实现“贱而贵,思而智,贫而富”的人生梦想。于是,毅然放弃楚国郡小吏的职务,别妻离土,几经权衡,拜在当时最红火的学者荀子门下。
一天,李斯正和同学们诵读“子曰”。忽然,门外一阵马嘶人喧,进来一位气宇轩昂的阔公子。当来人结结巴巴、自报家门后,李斯既惊又妒,嘴巴张成了“0”字:韩非,韩国贵族也。虽然磕巴,不善言谈,但笔锋凌厉,弱冠之年便名动天下。自己居然和传说中的“神童”成为同学,李斯心头一时无味杂陈。
毕业后,韩非目睹韩国的衰败,不断上书韩王实行变法,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退而研学,阐明其思想,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大为钦佩,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而一心想“辅助君王”的李斯,不顾荀子的阻拦,投奔到“以暴治暴”的秦王政麾下,并竭力推荐一套“6+1”的灭诸称霸,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亦深得主子的宠爱。
李斯主张柿子捡软的捏,先灭韩国。韩国风闻李斯的计划,急忙主动求和,向秦国“纳地效玺,乞为藩臣”。但李斯不为所动,坚持把战争的第一刀,砍向韩国。
危急关头,韩王想起了韩非这根救命稻草。爱国的韩非不计前嫌,临危受命,打算说服秦王“攻赵存韩”。由是,师出同门,却狭路相逢的韩非与李斯,就此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较量。
仗着秦王对自己的崇拜,韩非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几千言信,送奏秦王。他在信中说:韩国已臣服于秦,你还要消灭它,带来的国际影响,将是各国君王联合抗秦……这句话,点到了秦王的软肋。秦王对李斯提出的灭韩计划开始犹豫起来。
李斯启奏道:韩国譬如一个脓疮。没有发作的时候,相安无事。一旦发作,就会疼的我们浑身乱颤。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它摘除。且主动请缨,自己只身入韩,将韩王引诱到秦国,将其扣留,保证兵不血刃,迫使韩国投降。秦王大喜,立即让李斯出行。
韩王虽然昏庸,身边却多了一个智囊韩非。不管李斯如何殷勤地求见,换来的都是闭门羹。李斯恼怒不已,恨不得立马回秦搬兵,攻打韩国。可一想到自己在秦王面前夸下的海口,倘若灰溜溜回去,怎么交待?于是,他效仿老同学,也给韩王写了一封长信。但文笔又臭又长,像老太太的裹脚布,未引起韩王的“共鸣”。他的这次外交行动,彻底失败。
来而不往非礼也,李斯走后,韩非很快进行了“回访”。但两人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秦王大喜,予韩非上宾的待遇,把酒言欢,促膝交谈。并想把韩非永久的留在身边。然而,李斯不但非常清楚老同学此行的目的和意图,还严重感觉到韩非是自己仕途的一个障碍。正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同学归同学,你来了,我失宠了,让我心里能平衡吗?
妒火中烧,往往会烧坏了人的理智。李斯对这位老同学动了杀机,只等着机会下手。不久,韩非发现一个秘密。秦国有一个渗透到各个国家的严密的情报网,而李斯是这个情报网的“戴笠”。
于是,韩非找到秦王,说,大王啊,我听说李斯向您举荐了一个叫姚贾的“外交官”?这个人出身卑贱,品德恶劣,且做过强盗。大王这么高贵的人,怎么和这样的人为伍呢?很明显,这是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但由于贵族和贵族的交心,存在的共同的对贫民的藐视,秦王一时间糊里糊涂地中招了。脑门一热,将姚贾提溜到跟前,严厉责问。
但姚贾在李斯的授意下,不慌不忙,引古博今,说得秦王哑口无言。李斯在一旁趁热打铁,启奏说:“大王,韩非来秦国是为了韩国!您不可中了他的计谋。”秦王觉得言之有理,一怒之下,将韩非监禁起来。韩非从座上宾,变为阶下囚。李斯下手的机会到了。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斯派心腹,将一杯毒酒,强行给韩非灌了下去。就这样,昔日的同学,一命呜呼,死在老同学的毒掌之下。
历史上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中,分出了胜负。然而,人眼不明天眼亮。若干年后,李斯也不得善终,被秦二世处以极刑。韩非成了与孔孟齐名的思想家,而李斯,后人大多只知道他曾为秦国宰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