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2年,洛阳。
这天老刘家喜气洋洋,原是家中添了一个男娃。
但凡风流人物出生,总会有点异相。老刘家虽没有霞光满天,满室生香,但也挺独特。
孩子母亲在生子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禹来给她送儿子。
这可了不得,大禹可是传说中的人物。
所以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给他取名叫“禹锡”,指望着他有大出息。
这一年对于大唐是幸福的,有一个叫白居易的,亦在同年出生。
刘禹锡是独子,小时候就表现出学霸属性。
《刘氏集略说》云:视长者所行止,必操觚从之。"
他从小喜欢与擅长诗词的读书人在一起。
拿着写字板尾随大人身后,随时准备请教。
老刘家本是洛阳人,因为刘禹锡父亲外放做官,便迁居嘉兴。
所以,刘禹锡是在风景秀丽的江南长大的。
当时,吴兴的僧人皎然是很有名气的诗人。
苏轼有诗称赞:"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
刘禹锡从小便跟着这样的高人学诗,诗风也清丽皎洁,字里行间蛮是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
转眼间刘禹锡长大成人,到了科考的年龄。
唐代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难多了。
那时,考上进士便值得夸耀,谁若是年纪轻轻便高中进士那就是文坛佳话。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得意之余便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然则,比起同年出生的刘禹锡实在是差了一截。
下面是刘禹锡的show time。
刘禹锡19岁游学长安,便以才学成了一名大V,并认识了一生的好基友柳宗元。
公元793年,两人一个21岁,一个22岁,正是少年风华,同年科考更是双双中举。
整个长安都知道,未来属于这两个年轻人了!
忆昔盛唐风华,国富民强,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和宦官一度阻碍朝政,巍巍大唐,日渐衰落!成为所有爱国读书人的痛!
中举之后的刘禹锡,没有像孟郊一样想着撩妹“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是想济世安民,再现盛唐气象。
公元794年,在中举后第二年,刘禹锡写下《华山歌》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此后进入开挂模式,二十三岁时便授太子校书,最后任屯田郎并兼管财政。
有些人混了一辈子也没这么好,而此时他仅仅33岁。
长安十年,刘禹锡锐意进取,如今位高权重终于可以大有作为!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发起永贞革新仅仅半年,变法失败。
变法主要骨干,史称“二王八司马”纷纷被贬。
二
这次被贬,对他们打击很大,大部分人都闷闷不乐,只能寄情于山水。
这很容易理解,从收快递、叫外卖都很方便的大城市长安,一下子贬谪到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偏远地区,这落差谁能习惯。
更重要的是本是引领潮流的改革中坚,现在咸鱼一样被晒在一边,丧得不行。
好基友柳宗元一直郁郁寡欢。即使为世人呈现了精美如画的“永州八记”,但他却是一颗玻璃心,往往“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刘禹锡收拾行囊,向朗州行去,只留给长安城一个孤绝的背影。
旁人都在猜测,这个年轻人也会就此消沉下去?
他的满腔热血快被消磨殆尽了吧?
直到一首诗从遥远的德州传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这个年轻人终究没有令人失望,以昂然乐观之姿,感染着支持他的人,柳宗元看到好朋友还是这么阳光,也轻松不少。
再看朗州当时是什么情况?
《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
意思是说,朗州这个地方太落后了,当地人语言不通,祭祀的时候还老喜欢唱些听不懂的调子!
换成旁人会觉得民风鄙俗,但刘禹锡不一样,他是带着诗意来的。
“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他不但没有排斥,反而效仿屈原做《九歌》之事,深入民间,创作了许多喜闻乐见、为当地百姓争相传唱的民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什么是诗意地生活?这就是!
刘禹锡将人世间最纯朴的情感融入诗词的旋律,虽身处穷山恶水,却能以一颗诗意之心,创作出不一样的style,真人杰也!
三
就这样过了十年,长安终于想起了他们这群被遗忘的人。
公元815年,被贬十年后,刘禹锡奉召回京。
他很高兴。虽说朗州十年,他把日子过成了诗,但长安早已不是一座城市那么简单,而是化成了心中的信仰。
长安啊!长相思,长相忆的长安!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是长安的春;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是长安的秋;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是长安的少年;
长安,我回来了!
现在我们习惯在朋友圈吐槽工作,但都会注意屏蔽领导。
刘禹锡呢,却在刚回到心心念念的长安,就发了一条有毒的“朋友圈”。
公元815年二月他心情大好,便出门游玩,去了玄都观,桃花盛开欲燃,蜂蝶追逐春色,他兴致高昂,便挥毫泼墨,写了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游玄都观
这条朋友圈真的有毒哇!
“玄都观里的桃树,都是我刘禹锡离开长安之后栽种的吧,这满朝高官,也是我被贬后才上台的吧”
嘲讽也就罢了,还开了地图炮!这首诗深深地刺痛了刘禹锡的政敌。
贬!再贬!刘禹锡,既然十年时间,你都没学会“老实”,那就去个更远的地方呆着去吧。
刚回长安不久刘禹锡便又被贬为播洲(遵义)刺史。
不只如此,这件事还连累了一众好基友。
可怜柳宗元愁苦十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回到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贬柳州。
这事放到别人身上,非得绝交不可,但柳宗元的反应却光辉千古,像个能暖千年的大功率中央空调。
他以刘母高龄不能长途奔波,请求与刘禹锡换一换。
这深刻的友谊感动了当时很多人,后经裴度周旋,复改为连州刺史。
贬谪的路上,两人有一段路程可以同行。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过湘江,至衡阳,柳宗元去柳州,刘禹锡则继续南下连州。
分别之时,两人依依不舍,几度唱和。
柳宗元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二人19岁便相识相知,前十年两人一起为了大唐盛世奋斗,又十年两人同贬外地,相互勉励。
此时两人都不再年轻,回想过去种种,柳宗说,将来如果能够得到皇恩回家,晚年我们俩就当邻居啦,老刘啊,你说好不。
对此,刘禹锡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行啊!老柳!听你的,我们也折腾了大半辈子了,这次还连累你!
将来,我们同回长安,就做个田舍翁,闲时饮酒看花,也是自在啊!
此去山高水长,你身体一向不好要多珍重啊!
二人一再送别,依依不舍,离愁不断,迢如春水。
四
很多人会觉得刘禹锡书生气太重,不适合做官,但事实并非如此,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
公元815-819年,刘禹锡做连州刺史,以贬谪之身开连州千年文脉可见一斑。
连州在唐朝时很荒凉,文化落后,刘禹锡便重教兴学。
据统计,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
连州科第甲通省的称号实至名归,而这都是源于刘禹锡在当地的治理。
公元819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但不幸的是他母亲去世了。
刘禹锡一路扶母亲灵柩入京。就在路过衡阳时,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
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悲痛万分,伤心欲绝。
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
后来,刘禹锡抚养了柳宗元的大儿子周六,将他视如己出。
他对柳宗元念念不忘,三次写《祭柳员外文》,发誓一定要将柳宗元的儿子好好抚养成人。
“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情真意切,字字带泪,催人心肝,痛哉悲哉。
五
公元824年,刘禹锡又被调往和州(安徽和县)做通判。
二十年来,他在长安、朗州、连州、夔州之间辗转,数次经过洞庭湖。
每一次相遇,洞庭湖就像一位老友,温声相问,旅途辛苦了!身体可康健否?洞庭湖以秀丽美景,抚慰着风尘仆仆的刘禹锡。
这一次再路过此地,刘禹锡打算和这位老友好好聊聊。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老友哇!你看,这些年我来回奔波,可是我精神依然很好,我未消磨斗志,我未丧失对生活的诗意,老友你别担心哇,我很好!
生活有时候很糟心,就在于总有一些小人来坑你!
当刘禹锡来到和州任上时,和州知县就是这样的坑货,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百般刁难,让他住在一间破屋里。
刘禹锡是什么人?三十岁便雄视朝野,这怎么能忍?
他挥笔而书, 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反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奇文飘香,旷达清丽,立意博大,千载传唱。
六
公元826年十月刘禹锡离任和州,此时柳宗元已走了七年。
刘禹锡突然感到满目萧索,当年一起共事的朋友死的死病的病,如今自己一个人天地间漂泊,真是孤单啊。
梦得,别急,在扬州有一个知己在等你!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
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人同年出生。但因为际遇不同,始终没有见面。
永贞革新时,白居易便很钦佩这个同龄人,他虽没有直接参与革新,但内心很支持他。
永贞革新失败后,白居易还曾寄诗百首给刘禹锡,后者也写诗赞白居易的诗世上少见。
这一次,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二人在扬州相遇,正是应了白居易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悲喜交加。
宴会上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十多年来,白居易一直在关注刘禹锡,他为刘禹锡的遭遇深感不平。
遥想当年少年,白衣翩翩,满腹才华,公有大才,用之可济世安民,却始终贬谪。
虽说文章憎命达,有才之人遭天妒乃是常事,但是君谪居二十三年,也折的太多了啊!
我不忍心,我不忍心哇!梦得!当年翩翩少年,如今怎么就是个白发老翁了呢?
刘禹锡畅怀而饮,醉中大笑,笑的是二十三年茫茫岁月,
笑的是命途多舛,造化弄人,笑的是韶华易逝,岁月如刀!
看着满座的年轻人,刘禹锡心中五味参杂,当年自己何曾不是这样一个年轻?
那么要哭吗?要抱怨吗?不能哇,我可是刘禹锡!!!
念及此,刘禹锡下笔如神,一气呵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生活给我的挫折,我以微笑报之。
哈哈哈哈!痛哉快哉!再满此杯,再饮此杯!
七
公元828年再到京城,白居易想与刘禹锡好好论诗饮酒,痛快说话,
但刘禹锡却一摆手,且慢,待老夫先去一个地方。
刘禹锡二话不说,又去了玄都观,当年桃花不再,游客稀稀,令人感慨。
想起少年时候的英姿勃发,想起柳宗元久病之躯困居柳州,想起在连州兴学讲课,想起半生蹉跎岁月,刘禹锡挥毫泼墨: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依旧以桃花暗喻,依旧以刘郎自称。知命之年,傲骨嶙峋,豪情满怀。
刘禹锡绝对是故意的。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贬吧!再贬吧!纵然再贬,我还是会再回来的,只因我是刘禹锡!
这个倔强的老头23年了还是这么倔强!
这不是赌气!保初节易,保终节难!
那时候,士大夫对民众的影响很大。
读书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放大。
刘禹锡与权贵对立半生,早已不是自己的事,这场拉扯,他不能妥协!
因为他身后是千千万万读书人,是千千万万后来人,刘禹锡要用一生坚持来告诉他们,
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铮铮傲骨,传承千年,早已经化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沉淀!
老刘,敬你!
八
此后,刘禹锡没能留在长安。
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转任苏州刺史,时值苏州水患,59岁的刘禹锡为民请命,救济百姓,恢复生产,继续心中信念!
待到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才终于回到洛阳,交友赋诗,唱和对吟。
和他一起的有白居易,裴度,韦庄,都是诗歌大神。
据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所云。
有一天,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白居易谈论“南朝兴废之事”。
白居易提议:“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刘禹锡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不劳思忖,一笔而成。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看了刘诗后说:“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其他三人,“于是罢唱”。
诗才之卓绝,由此可见。
又一日白居易起身梳妆,看到满头白发,不禁哀伤,便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后,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出自于此,刘禹锡终其一生,不改旷达豪气本色!
每每读到此处,总为刘禹锡白居易感到开心,
两位都是风华绝代,同样为了心中信念颠簸一生,
还好晚年之时,两人能够相依相伴,共度一段温馨时光。
公元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
白居易悲伤不已,写诗哀悼!
九
德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刘禹锡半生漂泊;
又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历经朝局轮替。
年轻时读书,能承担道义,兼济天下,后来虽历遭贬谪,始终能以民为本,造福一方。
刘禹锡活到了七十岁才过世,终此一生,不减豪迈。
白居易在后来所编的《刘白唱和诗集解》序言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这是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评价,也是对刘禹锡最好的肯定。
读罢刘禹锡,掩卷长思。
古代读书人自从读书起,便把济世安民当做自己的责任。
这担子没有人强加给他们,却都自发担起,并当做一生的信念去践行,虽九死尤未悔!
呜呼!千年风沙洗礼,潮打空城去又回,无数风流人物前赴后继,于一轮皎洁明月,依稀看到千年前,一个孤傲豪气身影,一脚踹开长安城门,大喊,
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