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连载小说
曾国藩从屌丝到圣贤(九):反叛常规的创业之路

曾国藩从屌丝到圣贤(九):反叛常规的创业之路

作者: 疆又予观世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21:11 被阅读0次

文/疆又予  校对/吴嘉杭

清咸丰三年(1853年)某夜,在床铺上辗转反侧的曾国藩久久无法入睡,想到白天自己差点被绿营军的兵痞给砍了,不由得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

于是,起身拿起纸笔便给咸丰皇帝写奏折,欲将这新仇旧恨一股脑的发泄出来。正在书写之间,不由得听到背后呼吸之声,曾国藩扭头看到欧阳夫人拿着茶杯侍立在自己身后。

看到为自己担忧的夫人,曾国藩心中顿时生出柔情和愧疚,这火气也就消了一半。他接过欧阳夫人手中的茶说道:“快去睡吧”。

欧阳夫人回道:“看到你忧心忡忡的,我怎么睡的着。今天的事情我也听说了,既然做官做的不舒心,不如就回家去,在北京的时候你不就想辞官么”。

曾国藩叹了一口气。原本他想母亲去世守孝,可以好好在家做学问,不过皇帝下旨加上亲朋好友的劝说,他还是出山办了团练。既然事情已经做了,就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像现在这样灰头土脸的辞官,他是万万做不到的。

欧阳夫人知他性情,看他一言不发,便将话锋一转说道:“要不先请个假,陪我回娘家衡阳看看,自从嫁给你,我也十多年未回娘家,其他事情等回来再说”。

欧阳夫人话音刚落,曾国藩便计上心来。“衡阳、衡阳”,这两个字在他脑中盘旋了一阵,他再看看写给咸丰皇帝的奏折,又想了想湖南巡抚骆秉章说的那句“打仗还得靠他们”。

曾国藩一下子站了起来,对欧阳夫人说:“就去衡阳”。随后便将给皇帝的奏折撕了。欧阳夫人觉得他举动有些奇怪,正欲问询,曾国藩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给皇上写奏折,即使皇上站在他这一边,把骆秉章和鲍起豹革职拿问,其他湖南官员还是记恨他,难道还能把湖南官员全部革职么!况且,皇上站谁一边还说不准。

不如自己练一支战斗力远远超过绿营军的劲旅,打几个胜仗,这才是挽回面子,在湖南站稳脚跟的唯一方法。既然要练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先要选一个好的地方。

湖南情况复杂,不宜练兵,而衡阳相对比较僻静,是个练兵的好去处。于是,曾国藩决定不与湖南官场争一日之长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去衡阳练兵。

军事训练和行军打仗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任何人都干得了的,而且曾国藩一介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与军事相关的任何工作,具体怎么做才能练就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军队呢?

在去衡阳的路上,曾国藩日日苦思冥想。这一日傍晚,在距离衡阳不到两日步程的地方,曾国藩一行人安营扎寨。晚饭时间,随从对他说,有位自称是他友人的书生前来拜访,说自己姓郭。

曾国藩知是好友郭嵩焘到了,喜出望外,连忙和随从一起出门迎接,热情堪比当年曹操迎接许攸。见到郭嵩焘,曾国藩说出了自己的困惑。郭嵩焘便说,当年满人入关都把《三国演义》当兵书去看,曾公何不效仿。

曾国藩说,自己自幼便熟读《三国演义》,但那毕竟是小说家之言,怎可轻信。郭嵩焘说,事情或许是假的,但是做事的方法或许可以借鉴,曾公目前的状态好比当年刘备,欲取西川作为根基,但却不知何处下手。

郭嵩焘走后,曾国藩又仔细的研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欲取西川的那一段,只见书上写道,“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读到这里曾国藩突然明白了。虽然自己不知道一支强大的军队是怎么样的,但是大清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是多么窝囊,多么百病丛生,自己可是门清。既然每事必反,那就得明白正规军是什么样的。他们怎样,湘军就和他们反着来。

有了方向便有的放矢,曾国藩将自己做京官时,收集的关于军队的材料又认真的研究了一遍。他发现正规军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军队实行低饷制。自明朝朱元璋开始,官员们就实行薄俸制,在军队就叫低饷制。

普通的绿营士兵一个月薪水是白银1两3钱6分,还有三斗大米,加一起共二两白银,相当于现在每月400元人民币。因为满清时期妇女是不工作的,所以这400元就是一家人的收入。不难想象400元连一个成年人都养不活,就更别说养一个家庭了。

由于收入过少没法生活,所以士兵们都不得不兼职第二职业,有出去卖菜卖肉做小买卖的,有给大户人家看门护院当仆人的,有给人剃头、修脚耍手艺的等等。

士兵们的心思根本不在行军打仗上,每到操练军事技术的时候,士兵们怕耽误了自己的生意,能不去就不去,实在躲不过去就雇人冒名顶替,这样的军队当然不会有战斗力。

第二是军官们腐败。士兵们在低饷制面前的反应是出去搞兼职,握有权力的军官们就搞腐败。

首先,军官们惯用的招数就是吃空饷。一支部队本来一万人,报两万人,平时看不出来,但是真到打仗的时候,冷兵器时代的人数差距可就是天壤之别了。同样都是两万人,对手是真实的两万,自己才一万,兵力少了一倍,取胜难度立马增加了数倍。

其次,出租军事设备和军事用地。军官们常年将士兵操练的操场出租,士兵平时没有地方训练(也不愿意训练),作战技术生疏,遇到战事当然不可能取胜。

除了操场外,军官们还将部队的军舰、马车等军事设备出租给商人、大户或高官做运输工具。遇到战事,不是军事设备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就是士兵们根本不会使用。

最后,比这两项更可恶的是,军官们还违法犯罪走私护私。在鸦片战阵期间,广东水师就经常帮助鸦片贩子运送鸦片牟利。军官们都不把心思放在管理军队和军事技术操练上,遇到战事只能是一败再败。

第三是,正规军中,将领与将领,士兵与士兵,将领与士兵,还有各支部队之间都不熟悉。这种不熟悉使得整个部队很难整齐划一、协同作战,甚至有些时候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嫉妒和仇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五代十国时期,各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国一姓可能才几年就被另一国另一姓代替了,而且很多时候,取代当今皇上的人,就是当今皇上的某个武将。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重复发生,宋太祖赵匡胤就炮制出“兵为国有”制度代替“兵为将有”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平常训练士兵的是一批将军,但是带兵打仗的是另一批将军,而且士兵也是临时抽调,即平时士兵门在甲兵团训练,但是真到打仗的时候,所有的士兵打乱重新随机分配,然后组成乙兵团再和几个从没见过的将军出征。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不熟悉,都不敢说心里话(交浅言深人生大忌),也就不可能组织起来造反,大家都只听皇上的,皇上及其家族比较安全。但坏处是,大家不熟悉,既然组织不起来造反,同样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防御和进攻(除非皇上是个很厉害的皇上,因为只有他有组织力量)。

满清在军事上也使用了这一套,但是由于满人对汉人的猜忌,所以满清变本加厉,为了牵制平衡各方势力,还互相挑唆。到了晚清时期,部队互相之间貌合神离,看到兄弟部队胜利的时候忌恨,遇到兄弟部队失败的时候见死不救等着看笑话,军队毫无凝聚力可言。

第四是,组织中缺少文化,缺少精神力量。满清的正规军由满人为主体的八旗和汉人为主体的绿营组成。由于重满抑汉,所以八旗的工资比绿营高很多,但是即使是物质基础殷实的八旗,在康熙年间战斗力就已经衰落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物质力量达到极限后,正规军没有重视文化、精神力量,将士们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打仗。久而久之,就挥霍丰厚的物质基础,走向堕落和腐败。

满人开始很厉害,就是因为有想推翻明王朝入主中原的梦想。可在成功之后,就逐渐退步了,这就是没有精神力量,没有组织文化造成的。

第五是用人不当。不论是八旗,还是绿营,他们士兵的身份是世袭的,也就是不论这个人适合不适合当兵,是良民还是地痞无赖,只要家里有当过兵的,这人就有资格去当兵,军队也不审查,而是来自不拒。

社会上很多地痞无赖、游手好闲的人,为了混饭就靠着这个关系当兵,这种人慢慢多了,劣币驱逐良币,劣民驱逐良民,军队就多是无赖之徒,再加上军队毫无管理可言,战斗力只能一降再降。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曾国藩对湘军未来要走的路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开始了每事与之相反的建军历程。

现代一位投资大师在评价股神利弗摩尔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自我改进的道路仅有两条,一条是从自己的经验和错误中领悟并汲取教训;另一条就是借助他人的思维和经验教训来启发自己。这两条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人们必须悟出和惯常的、旧有的思想模式、行为模式截然不同的地方。”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任何人如果无法打破自己旧有的行为习惯,旧有的做事系统,不能从自己的实践,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从书本的知识当中领悟到新意,就一定还会在原来的思路和习惯中打转,就会像拉磨的驴一样,中了命运的圈套只会打转而无法前进。

换而言之,能够改变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或者说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打破自己的旧习惯,在旧有的运转体系之外,从书本上、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掌握并运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思维,获得新的资源。

可是,很多时候,要想获得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新的资源又谈何容易。因为人们往往没有方向,但曾国藩的经历却给了人们良好的启迪。

因为人们至少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是非常熟悉的,用逆向的思维与自己旧有的行为模式去对抗,特别是那些不好的、失败的地方去每事必反,也许并不一定就会成功,但是却开启了人们打破旧模式,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

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去训练湘军,先研究同类企业怎么不好,为什么不好,具体失败在那里,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套避免犯同样错误的制度、方法和系统。那么他是怎样设计的,他的设计会有效果么,他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从屌丝到圣贤(九):反叛常规的创业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ex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