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屌丝到圣贤(二):爱带来的激情

作者: 疆又予观世 | 来源:发表于2016-12-10 12:21 被阅读0次

文/疆又予

时间刚刚过了立夏,但中国的南部省份已燥热起来。不过酷暑挡不住为利奔波的人流,省城长沙的一条商业街上熙熙攘攘,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混杂其中。

时值乾隆统治末期,多数人还沐浴在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的余光里,商业街上一派祥和景象。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五匹疾驰的骏马,将街道两旁的一些摊位碰倒,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为了躲闪他们,也不由自主的摔倒几个。

霎那间,五匹马已不知踪影,但是街面却满地狼藉。一位外省来长沙做生意的小商贩爬起身来破口大骂,同时还纠集几个外乡人要去告官。不过他们这一举动,被本地的一些小商人拦了下来。

原来这几个骑马的人,是长沙城和附近县城里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非富即贵。当然也是出了名的浪荡公子,成天惹是生非,之前他们的祸事也被人告过官,但是他们家大财大,和官府沆瀣一气,非但没有治他们的罪,反而是原告被官府敲了竹杠,差点弄得倾家荡产。这些事情多了,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忍气吞声了。

经过了一阵喧闹,商业街慢慢恢复了祥和的繁荣景象,而这五匹骏马连同他们的主人也已跑到城外。时间快到正午,马上的人觉得口干舌燥准备休息一下,于是一行五人找到一个露天小酒馆准备喝酒吃肉。

酒保看到这几个人衣着华丽,便本能的满脸堆笑迎了上去,不过迎上去之后,觉得有点奇怪。虽说这五人全都是一身绫罗绸缎,但是其中四个比较光鲜,而有一个人的衣服仿佛穿了好多年,或是从来没有清洗过,泥渍污渍清晰可见。

五人伶仃大醉之后,那身上有油污的人扔了些碎银子,并说不用找钱,多余的作为赏钱。那酒保看看银子,心想也就够个饭钱,没钱还装什么大爷。不过既然饭钱没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满脸欢喜的送他们走了。

酒足饭饱后,各人均觉疲倦,于是便约定改天再聚,之后便各自散去。那满身油污的人找到自己的马,正在上马,却见马下一个人影闪过,加之头晕目眩便摔了下来。

这一摔,酒便醒了大半,定眼一看是一小孩。正准备坐起与这孩子说话,却看到一位老者气喘吁吁的跑到孩子身边问这问那。孩子表示没有事,倒是这位叔叔摔下马来不知是否有事。

那油污之人正要开口,却听这老者说道:“他就算今天没事,总有一天会有事。”这老者继续对孩子说:“孙子,你可要记住爷爷的话。这人叫曾玉屏,是荷叶塘老曾家的孩子。他们一家子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没什么钱,可是这个曾玉屏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买马买酒在城里装大爷,还惹是生非,他们那个家迟早败在他手里,你可不能学他。”

说完祖孙俩一溜烟的走了,留下曾玉屏坐在地上。那爷爷对孙子说的话像刀一样,刀刀砍在曾玉屏的心头。曾玉屏于是回到长沙城买了身粗布衣服,把绸缎衣服和马都卖了,徒步几十里,到天亮了才回到家。

回家之后曾玉屏像换了个人一样,每天晚睡早起下地干活兴家致富。十多年的光景过去,曾玉屏把老曾家从一个小农民变成了一个小地主,但是心比天高的曾玉屏并没有满足,想让老曾家更上一层楼。

传统社会讲究士、农、工、商,要想光耀门楣只有考试中举一条路可走,所以老曾家便开始了慢慢科举路。曾玉屏自己是老了,所以将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

不曾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曾家兄弟三人怎么也考不上,老二、老三觉得中举无望也就回家务农了,但是老大曾麟书却继续奋斗在科举的路上。天道并不总是酬勤,曾麟书一连考了七次,连他私塾的学生都考中了,可他快三十的人了还是没有通过乡试!

曾玉屏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如此不成材,对儿子们是彻底绝望了,但倔强的老头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于是便把希望放在孙子们身上,这样身为长房长孙的曾国藩无疑扛起了科考中举的大旗。

五岁的曾国藩在祖父的殷切希望之下,走进了自己父亲所教书的私塾,开始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从“三字经”、“童蒙诗训”开始,曾国藩虽然也听了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亦或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些强调读书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言辞,但是更多的却不是这些。

曾麟书虽然应试水平不行,但是在素质教育上却有一番研究。他教育孩子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光大门楣,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明理的君子,要尽忠报国,要上为社稷,下为黎明,中间要取财有道,而不仅仅是做官发财,为了一己之私。

在曾麟书这样的教育下,曾国藩在读书的岁月里,不仅读了当时的应试教材《四书》、《五经》,还看了历史上很多名人的事迹,比如《左传》中毁家纾难的斗谷於菟,《宋史》中深明大义的范仲淹等等。

虽然这些故事在科举考试的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帮助,但是这些故事点燃了曾国藩原始的激情,给了曾国藩一种归属感,让他自小就有一种高远的志向,要成为一代名臣,至少是一个明理的君子。

时光如梭,转眼间曾国藩20岁了,并且已经参加了五次乡试,而他的父亲曾麟书也一直没有放弃,四十岁的人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参加乡试,这是他第十六次参加乡试。

乡试放榜那天,父子两个都伸长了脖子等着,希望自己可以上榜,但是这一次父子两人再次落榜。落榜对于读书人来说本就是很重的打击,但是对他们父子的打击远不止这个。

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曾家父子次次参加乡试,又次次落榜,他们早就成了当地人的笑话。每次他们去看榜,也有一堆人去看他们,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嘲笑、调侃他们父子,说他们家祖坟没冒青烟,泥腿子相当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当然除了调侃、嘲笑他们父子的人,也有给予正面说教的。这些人用儒家的经典言论“识时务者为俊杰”来劝说他们父子俩,说书中是有颜如玉、是有黄金屋,但是不只是书中有,其他地方也是有的,不要一根筋死钻。

在冷嘲热讽和好友的劝说之中,在一直备受落榜的折磨之中,曾国藩父子并没有放弃,想到自己曾读过的名人故事,想到自己必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父子的激情之火并没有被扑灭,面对重重的困难,父子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

是什么在重重困难下激励着他们父子,是志向,而这“志向”的源动力是激情或者说是“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科学家开始解析是什么样的东西造就了人才。

在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后,科学家发现,很多人才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自己想成为谁,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爱,这种激情是发展才能的原始动力,所以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权威时刻都是热情的胜利。

科学家发现,掌握一种技能要比取得一个成就容易很多,但即使这样,技能同样也需要巨大的精力、时间,和克服重重困难的韧性。如果没有热爱和激情,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坚持下来去掌握一个技能,更别说取得成就。

热爱和激情是掌握技能、取得成就的源动力。但是,热爱和激情并总是耀眼夺目或热情洋溢的,更多的时候它是暗沉的、平淡的,但它一直存在,一直激励一个人不断的坚持,而这种让人坚持的热爱和激情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的成功,或者能挣多少钱,而是只要能够做这个事情就会觉得快乐幸福,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个人的得失,只要能做这件事本身就会幸福、快乐的感觉。

古今中外取得成就的人都强调恒心、毅力、坚韧、百折不挠,但这些品质都是外在的表现,核心动力是这些人对他们一直从事的事物本身有种特别的热爱和激情,这种热爱和激情一路支持他们。

正所谓真理的反面也是真理,有恒心、毅力取得成就的人,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一生热爱,并能激发自己激情的事物。那么大多数做事情半途而废的人,就是没有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物。没有热爱就没有激情,也就不可能表现出有恒心和毅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懂很多道理,但是依然不幸福的本质原因。

因为没有一个热爱的对象,也就没有目标,就如同没有篮筐,不知道篮球投向何方。虽然明白很多道理,但是没有运用的场所和对象,那些道理没有了用武之地,自然也就幸福快乐不起来了,所以成功人士都强调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呢!科学家发现热爱和激情来自于外部,比如归属感,人们都希望自己和伟大的人站在一起。再比如画面感,历史上总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地方出来一个能人,之后会有好多能人,像南北朝隋唐时期,武川县出了好多皇帝。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比如当年老人家对曾玉屏的批评。

总而言之,在有限的条件下多去尝试。可能由于某个画面,某个人的一句话等等,就发现自己的所爱,点燃了自己的激情,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所以现代教育强调要做两件事,第一发现孩子所热爱的东西。第二保持这种激情和兴趣将这个热爱的东西不遗余力的培养起来。

现在就容易理解曾国藩父子为什么在重重的压力之下,还是排除万难的继续踏上了科举之路。因为曾麟书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并不仅仅的突出欲望这一块,做官能赚多少钱,更多的是让他们读书明理,让他们和历史上的圣贤看齐。

曾麟书常对孩子们说,有志进取亦是圣贤,如果能有志,就能读好书,就能做到代圣贤之言,孝悌之心,仁义之理,皆能透彻。所以这种方法点燃了曾国藩,也点燃了自己的激情,发现了他们自己的所爱。

此外,曾麟书不断的坚持,也身教到了曾国藩和他的兄弟们,帮助他们持续的点燃激情。充满激情的父子俩又开始了慢慢科举路,但下一次乡试他们父子俩会金榜题名么?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从屌丝到圣贤(二):爱带来的激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ay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