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事君主完全遵照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所言,盖为鲁发。时三家强,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见孔子事君尽礼,疑其为谄也。”
一、世人积非成是
从【3.14】我们看到,孔子表明自己是遵从周朝制度的,于是,一言一行就都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待人事君都有礼有节,无可挑剔,但仍被有些人看成是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孔安国批注说,“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这是讲到鲁国当时的状况,臣子事奉国君都傲慢无礼。当时鲁国是君弱臣强,三家专权。三家没有把国君放在眼里,对国君很简慢,没有礼。而且三家还常常违越礼仪,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用天子的礼乐来做祭祀,这都是严重的违礼行为。三家带头,全国百姓都跟着违礼。积非成是,不对的大家都在做,做到最后好像不对的都变成对了。那反过来看对的,人家都觉得是不对了。“事君尽礼”,对国君要尽礼,要恭敬,这本身是对的,反倒被别人认为是谄媚,巴结国君。这是什么?大家积非成是了。
二、孔子的道大德宏
《朱子集注》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如果别人听到讥讽,一定会说:“我事君尽礼,只有小人才会以为我在谄媚。”一开口就反唇相讥。
孔子则道大德宏,他心地正直,别人不这么做,他也不会去攻击人家,只是把正道说出来,让人自己去思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庄子说:井中之蛙不可能与它说大海,夏天之虫不可能与它说冰雪。这是因为它们一个受制于井,一个受制于生命的短暂,都受到它们平生见识的局限。食人俸禄,忠人之事,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个下属不能做到这一点,是人性的悲哀。
孔子的一声叹息,是不屑。从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圣人境界来看,我宁愿相信孔子当时的心境是:“君子坦荡荡,笑看风云淡”。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50余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网友评论
“君子坦荡荡,笑看风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