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姑娘写了篇文章说西班牙海鲜饭。便想到自己一个月前跑去巴塞罗那玩耍的日子。第一顿海鲜饭非常正宗,小盘现烤,我吃到一半用英语含糊不清地和跑来问我吃得怎么样的老板说,里面的鱿鱼圈还挺嫩的就是青口不太新鲜,那长得怎么看都不像中国人的老板转身对着厨房用标准的温州话大喊:“青口怎么回事?”惊得我叉子咣得掉在地上。
在马德里吃了个由西班牙人炒的河粉。当我隔着玻璃看西班牙小哥一手标准姿势翻锅一手加入可疑的青椒、豆腐和虾仁,然后一脸自豪地盛给我一滩黑乎乎的面疙瘩。我含着泪吃了两口后不禁无比怀念起以前高中寄宿时候吃的食堂大锅饭。
在国外和交换生们聊天是一种技巧,因为谈论政治经济等国际问题没准会掐起架来。我一般非常中庸地往人堆里一扎:“嘿!你去过上海么?那里有种小吃叫小笼包……”
一般这种话题能够迅速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中国其他的我不敢打包票,但美食绝对是世界第一。而且中国美食有一种不可复制性。刀工,火候,手法,原料的选取,炒烹炝炊煮煎爆,炸灼焗焖炆炖煲。这不是随便架一个锅丢进原料就可以折腾出来的。
在欧洲,中国美食一直有着传奇的色彩,什么一姑娘在宿舍炖了只鸡飘香四溢有英国小伙子当场求婚,小伙子本科毕业开了个中餐馆卖四川冒菜天天爆满。我们几个留学生也经常焖个茄子在食堂里吸引世界的目光。
来法半年,法国美食别的没干成,倒是培养了我一口气吃下一大盆水煮鱼的本领。每次与三五好友结伴穿过无数挂着“今日菜单——牛排”的法国餐厅,溜到那家大隐隐于市的重庆菜馆的时候,都能反复体会刘备三顾茅庐的心情。
我记得《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面男主捏着一根薯条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捏一下这土豆都能分辨出来有多少油。”在吃了三个月的炸薯条后,我相信他这个能力是可行的。配薯条的永远是牛排鸡排各种排,那些排如果里面是熟的外面一定是焦的,如果外面是正常的里面一定血渍呼啦的。然后配一滩我怀疑是用水加奶油煮出来的豆角,一点蘸了醋的绿生菜叶子,“bon appetit”(法语:祝您胃口好)。
所以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西餐能够在美食大国中国如此风靡,风靡到穿不同价位衣服的姑娘带着自己不同价位的男朋友到不同价位的西餐厅里,面对面用一副小刀叉切切割割一块标价九十八的披萨,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勺子吃一块标价六十八的慕斯,用一口干的小杯子啜标价四十八的水果茶,棉质的长裙和明媚忧伤的下午,与美食的邂逅也是人生的久别重逢,细细体味,让味蕾在舌尖绽放,爱生活,更爱自己。上传微博。
这种姑娘大多是分辨不出食物的好坏的,但她们拥有文艺武装的头脑,能列举出装在白瓷盘和大海碗里面的同一份牛肉面的十八种不同之处。一条鱼,做成水煮鱼片就是凤凰传奇,做成奶香鱼排配千岛沙拉酱她们就能对着吟出一篇《咏怀赋》,啊,因盼睐而倾城!但如果你是拿刀叉吃的水煮鱼,另当别论。
看过人人上一个文艺武装的评价,非常典型:“(披萨)汁多浓稠,芝士味的香味浓郁,奶油味的奶香十足~吃起来相当满足。它家的咖啡也同样很赞,加热的温度掌握的恰到好处,配上奶油松饼,简直是欲罢不能。”看起来非常高端大气,其实句句都是废话。哪个芝士不浓稠不浓郁?哪个奶油没有奶香了?哪家咖啡端上来不是热的反而是冷的了?全文就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点让我无力推翻。
但我不敢去说。我一没有被武装的头脑二没有什么长期吃货的经历,我唯一的出发点只是惋惜“日本让世界拿起了筷子中国却纷纷拿起了刀叉”的高尚且多余的情操。他们随随便便一句“你是行家么?”就可以掐死我。我只能在他们面对三片黄桃几十块的账单的时候,默默在心里说一句“bon appetit”。
前几天路过法国当地最有名的一家冰淇淋店,被朋友硬拖着进去尝试“pistacho”(开心果)味道的雪糕。吃货朋友一脸得意洋洋地和我说这个味道是分辨一家冰淇淋店最好的方法了行家试吃冰淇淋店都只吃这个味道的来快来满满一大口。于是满满的一大口直接把我放倒在大街上,感觉我的大脑皮层因为无法分辨这种味道而休克了一下。我抽搐着把甜筒丢到了垃圾桶里的同时痛苦地想,如果那群行家每天见到冰淇淋店排上半小时就只能吃这玩意儿,争这点面儿也不知道舒不舒服。
如果我来评分的话,我给它2分,给我小时候奶奶做的土制小牛奶棒冰120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