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里面的心学一派,其理论思想有点儿近似于禅宗。而,禅宗的核心观点,又和儒家思想之中的:仁,很像。其中,仁的核心,就叫做:“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雍也》),他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刚毅木讷”(摘自《论语·子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出自《论语·子路》)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里面最核心的,含金量最高的,也是最需要下功夫和修炼的,既是:“克己”。
什么叫:“克己”,克己,就是:不动心。不动心,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雍也》)我们姑且,将此四件事儿,称为:“四非”。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四非和克己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是先修炼到不动心,而自然而然的四非,还是说用四非,来强制己去心不动呢。就克己,和复礼的先后关系问题,展开讨论,这就有点儿像是禅宗里的:“戒,定,慧”,“定”,“慧”之争一样。既,是先有定,还是先有慧。我认为,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是定慧之间,克己,与复礼之间,甚至还包括“明”,与“诚”之间,“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摘自《中庸》)等等,这些你很难把他分成一个彻底的先后,因为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就好比因和果,因在先,还是果在先。看起来,像是因在先,可是当果来的时候,此果,又成为了后果的因。就像《易》里的六三,和六四卦一样,“既济”,与“未济”。看似已经结束了,但实际上,又成为了后果的因。反反复复,无穷无尽。
所以你很难说,究竟是谁在先。因为一旦开始了,你就停不下来。后果,又成为了前因,以此相推……甚至生生不息。所以,我们姑且说:克己复礼,明诚,和定慧吧。就像“因果”,其实就叫:果因,也是一样的。一样。我们通过长期自律的修炼,通过看书,修道,明理,知常,等等,产生了自律,由自律开启了克己,既:不动心。由不动心,开启了四非,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继而,产生了:戒。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书。看书,是一切的基础,学,是一切的保障,我觉这句话,说的是没错的。
学是基础。你不学,很难成功的上道。所以古人才有了那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道理,就在这上面了。我们不要很聪明,如果说,你越学越聪明,用这种聪明,去做一些凌驾别人的事情的话,那你就学错了,学叉了。
学,不是越学越聪明,反之,我觉得应该是越学越“傻”。大智若愚,就是这种学。我们不要越来越聪明,干什么呢,你要把别人都踩在脚底下吗,我们不要这种聪明。我们要的,是越学越清,越学越明,以及,说是叫做:越学越诚了。诚,明,清,这是我们要学的目的。不是越学越奸,越学越诈,以及越来越狡猾,那都没有用。起码,在我看来没有用。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一个有智慧的老实人,这在我认为,是人生的最终极的一种核心意义。如果你有能力,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人返璞归真,放下屠刀,那你则是功德无量。如不行,那就做好你自己,用禅宗的话说,就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摘自《金刚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如果能做到,那是最好。因为,这就是儒,与禅的贯通点,儒与禅的贯通点,就在这个:克己上,道理,是一样的。
克己,就是儒和禅的贯通。就是不动心。而,守心的条目,就是四非,守心的样子,就是:刚,毅,木,讷。刚毅木讷,就近仁,有的人,天生有这种气质,有的人,则是靠学。有气质,还得学,没气质,学不学,用处不大。有气质,没机会学,耽误了。没气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摘自《中庸》),没准儿,能行。但极难,既:人一以百,人百以千。所以说,对于没有才能的人,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就是:刚毅木讷。道理,是一样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不动心。孟子说:不动心不难。既:“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不动心,既是守心,也不左,也不右,有了动摇,就会有喜恶,就会有我的立场,对方的立场,众人的立场,以及历史时间的立场,等等。所以孟子说不动心不难,我们不知孟子是怎样做到的。因为在我看来,克己,是一生的学问。一生读书,一生修道,其目的,就为的守自己的这颗心。心不动,人不妄动,这即是:克己复礼了罢。这即是儒和禅的通点,道理,是这样子的。
一样。----文作者:李率 己亥年 四月十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