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回)
为了更好地突出杜威“做中学”思想对苏氏的影响,特节选苏氏的一个案例,并用批注加以说明。
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给教师的建议》第330页,有删减。)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他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认为他思维迟钝,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死抠课本,尽量补课,也给他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有几次,我有机会带领孩子们到田野里和树林里去。才发现巴甫里克有一种觉察到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
(批注:所谓的“思维迟钝”,不过是不适应死抠教材、灌输知识的假象。)
艰难地升入五年级以后,他最感兴趣的是植物课。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一个学生都缝一个布口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时使用。学生们从布袋里掏出的东西,有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批注: 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从做中学。)
结果,生物老师发现,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老师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下面是他向大家介绍的情况。
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教师注意到,巴甫里克是多么细心地(用园艺家的话说:精确地)切开砧木的树皮,把幼芽跟插条分离开。“这是真正的技艺,”教师一边观察孩子的工作一边这样想。巴甫里克从一棵珍贵品种的苹果树上剪下一根带有两个幼芽的树枝,开始对它仔细地察看起来。
“你在看什么?”教师问。
“能不能不经过嫁接就培育出树苗呢?”巴甫里克反回来问道。“譬如说,能不能剪下一根树枝,把它栽进土里,照料它,使它成活呢?”
“使我惊异的是这孩子说话时的那种口气,”教师后来回忆时说,“它使人感到,巴甫里克对他提问的事是已经思考过,甚至已经尝试过的。我知道,要使剪下来的树枝特别是苹果树枝生根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很高明的能手。于是,我回答说:‘可以的,但这非常困难,只有米丘林式的经验丰富的园艺家才能做得到。”’
“我可以试一试吗?”这孩子问,他的眼里闪烁着欢乐的火花。
(批注:熟悉的环境,能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会全神贯注的参与,细致敏锐的观察,内心渴望解决的问题,以实现预期目的,其中还包括苏氏的智力背景,杜威所说的经验的积累。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
放学以后,教师领着巴甫里克到暖房里去,详细地告诉他,应当怎样准备和进行这一场有趣的试验。
(批注:学校的典型的真实的情境,是从做中学不可缺少的媒介。)
在巴甫里克来说,幸福的日子开始了。他用玻璃和塑料盖成一个小小的温室,里面栽着几根剪下来的苹果树枝。他开始每天用温水浇土,注意使温室里经常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的湿度。有半数的树枝成活了:芽苞绽开了,透出了发亮的小树叶,幼小的嫩枝开始生长了。但是,教师看到,巴甫里克心里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
(批注:当下的幸福,兴趣的推动、专注的心态、连续的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实现都为下一阶段奠定基础,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朝向整体目标的实现。)
“那些成活的树枝,是我从树顶上剪下来的,”孩子对教师说,“而这些死掉的树枝,是从树的中部和下部剪来的。这么说,应当从树的顶部去剪取树枝。那样可以多培育出一些树苗啊……”“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是太激动了,”后来那位生物教师说,“要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试验者,是未来的学者,天才的园艺家!他不单纯是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且是在探索、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当然,他用的是自己的方法,还带点稚气。”
(批注:反思从行动到结果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与分析等思考,原有经验不断被改组与改造,个人方法更灵活,也更有创造性。)
关于巴甫里克的试验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声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巴甫里克对所学的教材理解得越深刻,他头脑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越多.....对一些事物持批判的态度,这一点正表明他有一种想要真正弄清楚并且深信某一真理的正确性的愿望。
教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知识的最初的源泉(客观、现实、实践、生活)受到了观察、检验和研究。在一些课上,当理论性的概括跟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和不太明显时,这孩子的思想就“觉醒”得慢一些。但是,当概念、公式、法则越难理解的时候,巴甫里克就使用越大的意志努力,务求在他以前常常在困难面前退却的地方取得胜利。
(批注:不再机械地复述教材,教材知识已经变成了工具或者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思考,甚至学会了批判地看待问题,也养成了克服困难、训练有素的好习惯。用苏氏的教育思想来解释,他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教育学循环,也即杜威强调的内在的持久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思维的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巴甫里克本人懂得了并且感觉出:植物栽培是他能在其中表现自己能力的活动领域,看得出来,他在努力弥补过去荒疏了的东西......
(批注: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满足了自尊,“点亮”了自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几年过去了,巴甫里克在植物栽培方面的劳动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
巴甫里克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青年的知识是牢固的、透彻理解的。他有一种突出的特点,就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中学毕业后,巴甫里克进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为农艺师,现在已经在一个国营农场里顺利地工作好几年了。
(批注:创造性活动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他的特长得到发展,生命得以健康成长,满足了个性,也服务了社会需要。从做中学,实现了杜威真正提倡的教育的目的。)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