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寒君
前一段时间,朋友雯跟闺蜜聊天,闺蜜羡慕雯的生活,说她时间自由自在,可以经常去旅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要是自己月入过万 我就去日本看富士山,去西藏看布达拉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闺蜜一副乐呵呵的跟她说道。
事后,雯跟我说,“她们总把身活想的太过美好,觉得别人美好的身活触手可及,却不知道,这需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
1.自律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情。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性的攀比,看着别人早起,自己也跟着早起,看着别人学习外语,自己也学习,总之别人会的,我也一定要会,我不能比他们差。
小静出院了,打电话约我出去,说聊一下最近的情况。
“你说人活着为什么那么累,小时候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好好考大学,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出来又是各中各样的比较。我真的很累”她带着疲倦的神情跟我说道。
“你为什么觉得累?”
“工作上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社交圈的交际,还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证。”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不喜欢也要吃饱肚子吧?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不是吗?”回答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她深深地无奈。
…
我们都习惯性的把自己的忙,自己的不如意,归因给社会,却很少问问自己,“我真的喜欢这工作吗?我真的无能为力不能改变吗?有没有其他办法了?”
归根到底,是忘记了,自律是自己的事情,太多人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而忘记了自己拥有什么。听着社会上太多的信息在贩卖着焦虑,“谁谁谁30岁年薪百万,有车有房,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但,跟我们有关系吗?
没有!所以与其焦虑的追逐自己追不到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的提高自己。
制订自己的目标,即使没有五年十年的人生目标也没关系,先给自己定一下自己一年提高什么,定个一年的目标,然后分解成每个月,每个星期,一步步的去成长,这样子就算没有巨大的进步,也比焦虑的乱跑要强。
自律,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而当我们开始有方向的迈步时,就已经开始进步了。
02.不断消耗自己的意志力不叫自律,叫傻。
相信提到自律的含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律就是坚持,是强大的意志力的另一个名字,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误解。
社会上太多的鸡汤,在告诉我们要如何的坚持,如何的靠意志力超越自己,以至于我们产生一种错觉:
“我做不到就是自己不够有毅力,不够有意志力”
然后怀疑自己,加大焦虑。
他们总叫我们和与生俱来的天性比,叫我们要战胜自己,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
“真正的自律,不是战胜自己,而是和天性做朋友”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提到:
人有三个大脑,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理智脑是一个智者,而情绪脑和本能脑是智者的打手。
天性,就是大脑里面的情绪脑和本能脑,而自律,就是智者,我们是要通过一个理智的思考,去调动自己内在强大的驱动力,而不是对抗。
3.成功的人靠的不是“自律”,而是习惯。
当你把一件事情变成习惯的时候,你所引发的想法和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人类本身的行为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自动反应或或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做出的应急反应。
就是说,你不会纠结自己要不要吃饭,洗澡,和要不要喝水这些事情,像我们起床了就会拿起牙刷刷牙一样,这是一种习惯。
一心想着自己自律只会让自己变的很累,想象一下,你每天想着今天要换另一种方式吃饭刷牙,累不累。
所以培养自己的习惯,比一腔热血的强调自律要重要的多,每天看不了一个小时的书,就先看5页,自己能接受了,再慢慢的增加自己的阅读时间;每天做不了6点起床,就先把自己的闹钟提起十五分钟,慢慢的早起等到自己慢慢的适应了,才开始慢慢的往6点这个时间段继续靠拢。
慢慢的培养自己的习惯,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是坚持下去,你会变的越来越轻松,也会变的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这才是适合你的节奏。
说到最后:
自律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今天绕绕着早起学习、努力,明天就因为动力不足放弃,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比较,不烦躁的慢慢变好。
ps:嗨,我是雪寒,今天的这篇文章是分享一些关于自律不一样的看法和慢慢变好的方法的,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如果对你有所触动,给我点赞一下好吗?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