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这是一幅湘江水绿,凄婉动人的画面。
哀怨的古筝声一经响起,在悠扬的声声音符中,一首《湘江曲》如秋潇之水缓缓流淌而出……
她的纤纤玉指,在十三根筝弦上随意挥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 。
循着曲声,我们仿佛看见了两位潇湘妃子南行的足迹,恍惚她们正沿着湘江碧波从历史的长河中踏浪而来。
江水溶入了娥皇、女英对舜帝的深沉缠绵的思念,连绵不绝。
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写尽湘江的秀丽清婉,回环缠绵。
席间客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似一汪“秋水”审视着一切。
筝柱斜列着,仿佛一行斜飞的秋雁。到这里筝人合一,人自然也有难以割舍的思念与感情。
当筝曲弹奏到最凄婉断肠处,女子缓缓垂下双眉,怅惘之情慢慢地爬上她那微蹙的黛眉之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 。
诗词当中的音乐,亦是承担起了表情达意、倾诉衷肠的角色。
它或是传达了演奏者的心绪愁思,或是寄托了听者的志向情怀,读来情感充沛,含义丰富。
即使我们听不到乐声,却也能触类旁通,体悟到其中的意浓韵远。
《礼记·乐记》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乃至舞之蹈之,谓之乐。
有人善弹琴,也要有人善听,方才不辜负弹者的心。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堪称一首北宋版的《琵琶行》。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弹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乐天可谓善听者也。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晏几道亦是这样的听者,同样被曲子感染,一声一曲,甚至连湘江水波也感染了。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纤纤玉手,弹奏出的却都是幽恨之声。这是歌妓心中的幽恨,更是词人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词人感应到了弹奏者的心情,接收到了筝声中所传达出的“感情”,两人产生了很深的共鸣。“幽恨”是两人共有的,这是两人之间的“共情”。
晏几道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晏殊贵为宰相,所以从小生活便十分富裕。
他是闻名当世的神童,更是宋初著名的词作家,晏几道可以说是晏家最像晏殊的孩子。
作为晏殊的第七子,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又博采众家,尤其喜欢创作词曲。
他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
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
他早年的生活,风流俊雅,不喜政治,所以他人生前期的词作,大多描绘自己的诗酒年华,并从这些歌女们的浅酌低唱中,流露出自己的哲理思考和人生体验。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菩萨蛮》,就是晏几道前期的名篇之一。
该词借助一个歌妓弹筝之事,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幽恨之情,当然,这其中也饱含着词人的愁绪和“幽恨”。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北宋·晏几道
赏析
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一说作者是张先)的作品。
此词为描写奏琴艺术的佳作之一,写筝词从筝曲所表现的内容写到弹筝者的情态,描写形象、细致、逼真。
作者通过写琴而写奏琴人,特别突出感情的传达,全词表面赞美音乐,实为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上片的意思是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
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弄:演奏乐曲。
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上片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
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
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
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片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为女子,再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下片的意思是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
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下片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
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
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
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黄蓼园在《蓼园词评》中评价此词:“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