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湖北省心情随笔散文
春节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春节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作者: 霍永思 | 来源:发表于2023-02-17 17:49 被阅读0次

元旦至兔年春节前夕,浏阳的一场场烟花秀,让浏阳烟花火出了圈,一款“加特林”的花炮在短视频平台的走红,更让浏阳烟花多次登上热搜。

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疫情全面放开的时候,此刻,人们需要一些烈火来驱赶盘踞在心中已经三年、阴魂不散的瘟神。于是,各地陆陆续续都放起了烟花,管理部门也不得不顺应群众需求,也将烟花燃放“禁”改“限”,这让春节期间从来听不到鞭声、炮声的城里人,可以好好过一把烟花瘾和一个热闹的大年。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此前受禁鞭大环境的影响,也不敢大范围放鞭炮和烟花,只能在除夕前后两天放两次鞭炮,经营者也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偷偷地卖相关产品。今天春节,鞭炮解禁后,农村地区鞭炮、烟花开始大规模销售和燃放。

毋庸置疑,鞭炮燃放热,让这个兔年春节拾起了一些过年的氛围,让这个年过得又热闹了许多,花炮经营者生意火爆,笑开怀。家家户户,在这个春节燃放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烟花,灿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人们祈求新年新气象,小孩也看得乐开怀,爆竹声此起彼伏,美好的祝愿传遍千家万户。

即便如此,依然觉得过年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淡,年味越来越稀薄,团年的氛围一年不如一年。

是年龄的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亲情观念的淡薄,传统文化的丢失呢?

记得小时候,春节前夕,腌腊货、打糍粑、祭灶神、杀年猪、打年货;年二十九,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打理个人卫生,贴春联,准备卤菜食材;年三十穿花衣,上午简单吃一顿之后,开始准备团年饭,鸡鸭鱼肉、丸子鲜汤等八大碗上齐后,倒上美酒、饮料,开始一顿象征一年结束和团圆的年夜饭。

吃过年夜饭之后,小孩子就开始尽情撒欢,到处放鞭炮、做游戏。那时候,我们会到刚刚放完鞭炮的地方,去捡一些漏点燃的小鞭,再去二次燃放。如果有遇到一条条没有燃放的鞭,那就走大运,会让我们开心一整天。而大人们就开始互相串门,拜起早年来了。

晚上不到八点钟,大家就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难得睡在同一个被窝里,观看同一个电视节目。那时候的春晚舞台简单,节目却不简单,歌舞、相声、小品、戏曲等节目都很接地气,吸引了全国亿万观众收看,也成为过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年初一,人们起早开始正式拜年,小孩子们是起得最早的一波人,他们会先到长辈家给长辈们拜年,不仅能得到红包,还能得到很多自己家里没有的零食。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到隔壁邻里的大哥、叔叔家拜年,即便没有红包,也能收到各式各样的零食。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零食的概念要大过钱,但过大年能得到一些压岁钱,也是他们对于年的期盼之下的又一件开心的事情,不仅意味着他们又长大了一岁,也能从小培养存钱、理性消费的生活习惯。

初三四,大多数家庭会把母亲娘家的客人接过来互相拜年、唠家常,维系亲家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上午的一餐饭,会安排吃比较正式的“桌盒”(地区招待贵客的一种礼节),由两张八人桌拼起来大桌,先请客人们吃茶,叙家常,然后一蝶蝶刚卤好的猪肉、鸡肉、藕、海带、鸡蛋被端上桌,酒水开席,主人作陪,开始一场简单、温馨而不失隆重的宴席。

送走了娘家的客人,从初五开始,开始轮流在各个伯伯叔叔家里吃饭,一大家团圆,热闹不已。虽然都住在附近,可一年到头大家各忙各的,兄弟之间能坐到一起吃饭、聊天的机会也不多,除非谁家里办酒席。伯伯叔叔们谈论着国家大事、村里的杂事,或是人情世故。那时的我们,听不懂也不耐烦听大人们讲话,吃完饭就去玩鞭炮或其他游戏去了。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年味却在不断减淡。

从少年到青年,退去玩性,开始承担学业的压力;从青年到成年,工作的压力和拼事业的竞争随之而来;再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成家生子,为人父母的艰辛和承担家庭经济压力也与之而来。

这些经历和变化相似之处,在于我们离家越来越远了(小学时候,每天都回家;初中时,每周回家一次;高中时,每月回家一次;大学时,半年回家一次;工作后,一年才回家一次),以至于:与家乡的人和事情变得越来越陌生。每到春节时,大家见面寒暄就变得越来越客套,变得越来越无话可谈,加之个人人生的烦恼和对生活的释然,让春节的团圆变得名存实亡、寡而无味。

而这三十年间,也正是社会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大量的能人,也享尽了社会发展的红利。城市是如此,乡村也是如此,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原来买不起的时髦衣服、食物、粮食、家电,都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活的富足,似乎让大家丢掉了勤俭的传统。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向“钱”看已成社会风潮,人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奔“富”的马拉松一样,谁都不想落后。可现实却是受出生和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跑到这场马拉松的终点。这样一来,不免让落后者变得浮躁,盲目攀比也让社会变得浮躁。

以至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春节期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手里有了充足的闲钱,人们都将时间和金钱打发在牌桌和赌博场上,本末倒置,打发时间事小,抓点收入事大,筹码越大越好,这比辛苦赚钱来得更快。殊不知,一旦不走运,一年到头就白忙活了。

一年到头,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工作、各顾各的家庭,都奔跑在造“富”的路上。在处理亲戚关系时,会显得很无奈和无力,有些连父母、孩子的关系都无法兼顾,更别说与其他亲戚的关系。

除了春节假期这几天能照个面外,其余三百五十天几乎不可能往来,没有往来就没有情感交流,长此以往,亲戚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薄。传统家族观念也由此淡化,以单个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让最传统、最注重团圆的春节只有小团圆,没有大团圆。

小团圆小仪式感,大团圆大仪式感。

只有家族大团圆,才够热闹、够气氛、够欢乐,家族内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孩子们互相学习成长、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有好家风才能催人上进,才能让人认真生活,才能驱动自我努力改变现状,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追求的最大的仪式感,绝不仅限于春节的仪式感。

而如今,春节的仪式感就寄托在这唯一的小团圆上,除此,无它。

近几年的春节,除夕前似乎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息,大家不紧不慢,似乎只要把年夜饭的菜买好了,就没什么好准备的啦。等到吃团年饭的时候,大家又火急火燎,吃得越来越早了,似乎都在比赛:看谁的团年饭吃的最早,有的家庭甚至早早地吃完早餐,上午十点左右(平常是农村吃早饭的点)就开始吃团年饭,这不叫年夜饭,应该叫年早饭。

如今的团年饭吃得效率也越来越高,快的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完全丢了话家常的传统。这么着急吃完了去干嘛?三缺一,就差你了,牌桌上过年数钱的感觉真不错,可是输钱了,再怎么硬撑总感觉吞下去的滋味不是那么好受。

既然都坐在牌桌上,春晚可能没时间看了,“现在春晚越来越不好看,都不知道演的是些什么“,”对对对,没什么好看的。“终于为丢掉春晚的传统找到一个好借口。

大年初一,大家也不愿串门拜年了,是太熟悉了、看穿了,还是疲于关系的应对而麻木了。长辈晚辈之间,也少有互相拜年,更不用说派发红包压岁钱了。

由于生活条件不断变好,以往除夕晚上准备的卤菜就大大减少,一来是没人吃,二来是有钱买新鲜的菜吃,何必吃陈旧的卤菜。没有了卤菜,就无法吃“桌盒”,也就不能像以往一样接待娘家的亲戚。

初二初三开始,照旧在叔伯兄弟家里轮流吃饭,以前一家吃一天,现在两三天就把一大家四五个兄弟都排完了,吃完了,各家又立马恢复平常的生活,仿佛这个年如打水漂一样,消失了一点痕迹都找不到。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唯一热闹的当属各村的小茶馆,其实不是用来喝茶,就是用来搓麻将的,还有千家万户摆麻将桌的小角落,难道这就是如今春节代替旧仪式感的“新仪式感”吗?

过了初五,似乎就代表这个年过完了,再休整两天,大家又各奔东西,外出上班造“富”。说好的,从初一到十五都是年呢?说好的团年、团圆、热闹过年呢?

或许春节的仪式感唯独只藏在小孩身上,有言道:“小孩望过年,大人怕过年。”

相关文章

  • 春节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元旦至兔年春节前夕,浏阳的一场场烟花秀,让浏阳烟花火出了圈,一款“加特林”的花炮在短视频平台的走红,更让浏阳烟花多...

  • 拍照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本周开学之初,我班对上周班级工作及学习做了总结。为了增加团队合作,加强小组建设,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及竞...

  • 你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独立日3:日出之食》,田螺姑娘(陈宇慧)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家里,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开始做...

  • “春节”的仪式感去哪了

    小时很很期盼过年,至于为什么期盼确没有想过,只是粗略的觉得那时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的压岁钱……那时过...

  • 二九紫蓝-过年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过年是共享劳动成果 我从小不操心过年,于过年除了穿衣吃饭放炮并没有什么感触。然年岁渐长,父母又处处依赖我,凡事都问...

  • 春节去哪儿?

    以前的春节是更有年味的。 大概二十年或者更久以前,春节到了有平常吃不到的美味、有平常不舍得穿的新衣服,有鞭炮声,有...

  • 《趁早读书营》Day 20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什么?也许还有人问仪式感究竟有没有必要?那么生活中的仪式感在哪儿?体现...

  • 春节仪式感

    还有一周就是春节了,该有的仪式感要安排起来了。 春节,其乐融融,阖家团圆的日子。 今日份进行了一次卫生大扫除,床单...

  • 你想要的仪式感!

    《春节!也需要仪式感》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需要用一种独特的仪式来庆祝,这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不知从何...

  • 春节的仪式感

    春节其实只有7天假,但几乎所有人都仪式感满满,各种总结各种操办,而其实七天过后日子还是一样过,只不过这种仪式感很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的“仪式感”去哪儿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fv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