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
①仁:仁慈
②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用作祭祀的牲畜,后来渐渐地不再用真狗,而用草扎的狗来代替。在祭祀之前,大家对刍狗很重视,甚至不敢随便碰;祭祀毕,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当做柴草,一烧了事。
【感悟】
<感悟源于作者本心,不含学术分析>
这句话最常见的解释是:天地不仁,待万事万物如刍狗一般,用,敬之;不用,弃之。圣人对待百姓亦如是。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最大的理由是这与老子的仁道(详解见后面的“大道废,有仁义”)相悖。还有很多其他牵强附会的说法,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我不一一列举,省的适得其反。我觉得是大家们把问题搞复杂了,现在说说作为小白的我的理解,给原文加几个字,便清晰明了:
若天地不仁,便以万物为刍狗;若圣人不仁,便以百姓为刍狗。
汉语博大精深,对于同一句话阅读的语气语调断句重音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意思。理解这句话,不能单独摘出来,要通篇读《道德经》,了解老子的思想才能领会其中妙义。
这里,放几个网红例子来说明一句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才准确: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4、单身的理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