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39800/d8dd4ad871f5baee.jp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回家。过年。
年根前的烦躁,逐渐关闭的铺子,还有理发店老板说,理发抓紧喽,28是最后一天,我要回老家过年。他老家是浙江丽水。
这种气息,还是感染了我,本来如镜的心情,竟然起了微澜。是该回家了,回老家过年。
生我的家,鲁东农村,第二个家去了县城,读书是在西北,工作在岛城,这又来了省城。生我养我的地方,已经旧村改造,成了楼房,亲人都已开枝散叶在他乡。西北古都长安,是我平生去的第一个大城市,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纯朴的民风中带着几分粗犷和彪悍,不仅有美食泡馍,扯面,镜糕,酸汤饺子,贾三包子,有钟楼,鼓楼,大雁塔,碑林,华山,华清池古文化遗存,还有我青春的梦想,眷恋的校园,心里一直都把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有事没事跟同学学习陕西话,宝鸡,扶风,乾县等等,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在这里定居,为此,毕业时还想留在这里。
岛城,一座滨海的百年老城,欧陆风情、东洋文化交织在一起,古朴和时尚兼具,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优美的自然风貌,赋予了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美,也给了这里的人们难以言喻的自豪,从而多了一些傲慢和自负。老巴子!是他们对外乡人的称呼,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刚上班,一口乡音,食堂大姐学我说话时的轻薄取笑,令我一生难忘,举目无亲的孤单,更加重了陌生感。实际不仅是这里,在很多被殖民过的地方都存在,毕竟他们在一个时期曾经领先过全国多数地方,再加之国民性里那些不好的基因作祟,优越的排外感是有的。所以导致我在这里有些不适应,为了融入,我甚至努力把乡音改了,学会了当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口音,足以以假乱真。但是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依然有水与油在一起的感觉。
来到省城,千年古都,带有京城范儿的文化气息。本来心里是很轻松的,毕竟在古都呆过。我对古城是有着别样情怀的,一头扎了进来,想热烈地拥抱这里。后来发现,也是错的,这里对来自岛城的人带有先天的偏见和警惕,两座城市老大老二的竞争,海洋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区别,在人们的心底成了很深的鸿沟,非常难以跨越,基本无法兼容。
这样的底色,可想而知我的经历,虽然走过来了,也取得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但是心身皆伤。最难的时候,我有一种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除了玩儿命的工作,以遥遥领先的业绩去获取容身之地外,我别无他法。幸也,命也,趟过来了。回头看,也有些惭愧,这里就是这里,这里的人永远是这里的人,他们习惯了的思维和方法不会为谁而变,所有的不适应,是自己不够成熟,夸大了自身感受造成的。
这也足以说明,如果一个农村孩子,没有家世积淀,还要有点情怀,有点侠义豪爽,来到更高层次的城市地区拼搏,是一定会经历这种磨练的,无法回避!过了,就算赢了,不过,就要无奈接受。这一点,是需要一代,或者几代人去沉淀的。
慢慢的,也喜欢这里了。这里不缺美食,不缺美景,人也不缺情义。但是,这里不是家乡。
那家乡呢?反躬自问。每年自己奔向的家乡,实际和成长历程无关, 心里向往和冥冥中听到呼唤的家乡,是父母亲大人在的地方。他们在哪,家就在哪。
家乡就是那座已越千年的小城。
母亲仙逝,父亲安在,魂牵梦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