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初读汪国真这首《母亲的爱》,是在我上初三时。虽然那时的我正值叛逆跋扈不可一世的年纪,可这简短而质朴的几行字跃入眼帘时,也让我心里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加之要照顾小我两岁的弟弟,我便顺理成章被送去了奶奶家,而弟弟则被安排在姥姥家。每晚下班后,母亲便会骑着自行车赶很远的路匆匆奔至姥姥家陪伴弟弟,只有在轮休时,才会拜托有空的亲戚帮忙把我接去姥姥家,和我亲近两天,以免我日子久了不见她和父亲会觉得生疏。
有时母亲有些小空,也会和父亲一起买些他们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水果到奶奶家看望我。而我也不知为何,自小就和母亲亲近不起来,每逢见到她,只觉得胆怯,觉得浑身不自在。
每次见到母亲来看望我,我的惯用伎俩就是谨慎地躲在奶奶身后,警惕地拽紧奶奶的衣角,怯怯地不停偷瞧她,像怕她会把我带离开奶奶身边似的,恨不得她能快点离开奶奶家,我才觉得安心。
若是奶奶一再催问我怎么不喊妈妈,我便会一溜烟儿地跑出门外找小伙伴玩耍,不愿再多留一秒钟。等我再回去时,便是料定时间够长,母亲一定已经离开奶奶家了的时候。掐算好足够长的时间后,我总要先蹑手蹑脚走进院子,悄悄瞅瞅屋子里母亲坐的位置还有没有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确定并无她在,便赶紧打发了自己一瞬间的失落,开心地奔到那些装满水果点心的袋子跟前品尝美味。
那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并不能感受到母亲挤出时间来看望我是因为她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也不能感受到母亲那一腔热忱被我固执又刻意表达的疏离牢牢隔开的忧伤和落寞。
缘于我过于惨淡的记性,儿时的很多事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那些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算得上比较重要的人和事,我也还能记得一点点轮廓。关于那时的母亲和我,我似乎也记得一些,但更多的细节是长大后母亲同我讲述出的。把零散的记忆与母亲所述拼凑起来,倒也能勾勒出那时我们俩之间大体的相处模式。概括起来,无非就是我对母亲从不肯称呼,母亲关切询问时我总会默不作声地排斥她,母亲想亲近我时我绞尽脑汁地和母亲保持安全距离,一次次从母亲面前逃离得无影无踪……母亲依然会时不时来看望我,带些小孩子喜欢的食品,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也带着一颗因为亏欠而无比包容的柔软又坚强的心,一颗只属于母亲的心。
我在奶奶身边上了幼儿园。如果要接连上小学,年龄还差一点,但父母不想让我出现空缺期,便又张罗我在奶奶那里先上了一年级。到了正式入学的年龄,父母便接我回到他们身边上小学。那时弟弟尚在姥姥家由姥姥照顾,我开始有机会感受父母的宠爱了,而且是只有我一个人在身边的专宠,心里又紧张又期待。
在奶奶身边时,我也羡慕过那些每天都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小伙伴,他们笑得是那么灿烂,看到他们和父母在一起欢笑的场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安静地享受。而我可能因为自小与父母间的生疏感,从未因此任性抱怨过或要求过什么。习惯接受这种他们太忙不会在我身边的状态以后,一切也变得更无需提起了。
进入城市的小学,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母亲也是陌生的。可能因为有小时候吃糖多,虫牙也不断增多而被母亲严厉批评过的深刻经历,我小心翼翼地煎熬在不得不开始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时常忐忑不安,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事会惹得母亲不开心,怕往后的日子更加煎熬。
初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小小的心灵总需要找些依靠来让自己有安全感。相比来说,与父亲间的相处是比较和谐的,加之父亲流露出对小孩子近乎从不会有脾气的溺爱,以及我做错事被母亲批评时,他顶着压力帮我解围等等琐事所致,我的内心自然默认了父亲是那个可以尝试着去依赖的人。似乎是因为找到了靠山便放心些了,我与母亲愈加疏离,像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母亲生性俭朴,那时工资也不高,所以一直省吃俭用以打理生活。对于一个初到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一切都充满着诱惑。记得当时学校门口有卖凉皮的摊子,每次路过都会被勾起馋虫,但也从未敢提过要求。直到有一天觉得和母亲似乎也没有那么陌生了,忍不住在一次放学后对母亲说想吃凉皮。原以为不会被拒绝,可是母亲却说家里做好饭了,不买凉皮了。印象中当时自己是哭了一路跟着母亲回到家的,不知是因为心里极度委屈还是因为惧怕遭到母亲更多的批评。
很多年后,我和母亲谈笑着聊及此事,母亲依旧是面露愧疚地和我解释起,当时要照顾我们的生活,要为人情,以那时的工资水平实在是每一分钱都要妥善花在刀刃上,让我和弟弟受了不少委屈……听着母亲真诚又带些遗憾的花了老半天的解释,我有些后悔提及此事——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件儿时小事,对母亲来说,却是一件背负着山一般沉重感的酸涩往事,是一段时隔多年再提起也依然写满亏欠的记忆。
小学时,我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成绩名列前茅,各种荣誉尽收囊中。那时的努力除了要强以外,多少有些要让母亲关注我,表扬我的简单的小心愿在。上中学时,叛逆却成了我成长的主题曲。骨子里带些任性和倔强,以及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再惧怕母亲的毫无道理的认知,让我跌跌撞撞成长了那些年,也让母亲操心痛苦了那些年。
我在叛逆期的行为胜于一般同龄孩子的叛逆程度。虽然那时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成长的大好时光和机遇,我都早已释然,但是母亲那时为我日夜流过的眼泪,想要关心我时那怯懦的眼神,语重心长又不敢有过多言语的卑微……却是我至今的无法释然。
往事虽如烟,但那时我对母亲若有若无的敌意却像一把利刃,悬了很多年……一直到我走向了人生的新阶段,到有了自己小小的她,到陪她慢慢成长,到被她的点滴喜怒牵引而出满满的情绪波动……我才终于明白,自己虚度了母亲多少爱,又亏欠了母亲多少爱……
母亲是个朴实无华却又细腻周到的人。无论我怎样待她,她一直在背后坚定地做着默默爱我,默默支持我,竭尽全力地替我操心和打算这件事。
曾经的我会拒绝母亲很多爱的表达,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却不懂体谅那种似被拒之千里的感受。
这两年,我变得愈加心平气和,也真正地学会了爱母亲。我想说,要爱母亲,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真正地接受她的爱。这是一份属于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美好的双倍喜悦。
想对母亲说,一生短暂,余生,我会好好爱您,也再不会虚度您的爱……
网友评论